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县(市、区)主官立下发展新目标……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地正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相关工作。尽管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不围绕“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亮目标、比决心、赛路径,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释放出行动新信号。
发展之船驶出三峡,既要奋楫扬帆,也要凌波稳舵。广东正处于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过渡期,各地在“锻长板”的同时如何“补短板”也是一大看点。发展先行一步,难题早至一分的广东,解局也需棋高一着,这是交给经济第一大省的现实之问,也是“改革开放排头兵”肩负的历史使命。
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新动能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地陆续召开全市“新春第一会”,均围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相关部署,以“数字+数字”归纳产业体系蓝图成为高频表述。
比如,河源提出持之以恒做优做好“1+3”先进制造业,即1个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的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推动钢铁、家居、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汕尾的“数字+数字”则是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3+2”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该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而进”、传统产业“向高而攀”、服务业“向优而行”,不断挺起汕尾现代化建设产业“脊梁”。
拆解这些数字组合不难发现,各地的发展规划“制造业当家”特征显著,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近年来,一些地市走到了发展十字路口,如何让增长动能丝滑转换,成为这些地市“新春第一会”部署研究的重点工作。
以石化起家的茂名去年GDP突破4000亿元,下一步将聚焦破解石化“一业独大”的产业局面。该市正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项目引领,加速“五链共建”向“多链共建”拓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华南钛谷第一阶段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分批投产,全面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约515亿元。”粤桥新材料董事长李吕华说。钛是三大轻金属之一,从生活家居到大国重器,钛材料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当地钛锆产业集群产值有望达到千亿量级。
江门提出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引导推动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为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着力建设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2024年底,佛山超7000家规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成本与产品不良率降低。今年“新春第一会”,佛山发布了“1+N”新动能产业基金体系,以期加速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该基金包括设立1只总规模200亿元的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和N只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将通过5年左右推动形成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
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
新质生产力助推千亿万亿目标
广东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各地市家底、优势有所不同,但透视各地发展蓝图,其中“最大公约数”无疑是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变量。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进一步为各地市明确了方向。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深圳经济总量实现4万亿元目标任务的冲刺之年。深圳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对有较好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飞行、量子科技等产业要尽最大努力谋求全国全球优势。
东莞市政府“一号文”直接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作为主赛道,围绕“AI+智能制造”“AI+智能终端”两大关键领域重点发力,聚焦科创金融、软件信息、贸易物流、科研设计、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扶持壮大一批“领航企业”、打造一批优质集聚区,加快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按照规划,计划投入超30亿元财政资金,力争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培育新质生产力,也包括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的助力非常大,它关乎各类资源要素的匹配问题。制造业实力强的地方,一个是靠技术突破,本质上是拥有高精尖的人才,另一个就是靠产业的配套服务,各要素资源的整合相比其他地区会更好。”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袁持平说。
惠州面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货运运输、科技服务、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惠州集中动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40宗,计划总投资1265亿元。2024年,惠州GDP突破6000亿元,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提高到88.9%;2025年将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万亿级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决胜未来的“胜负手”,高大上的产业前景看似与基础薄弱的地市无缘,实际情况则恰好相反。
算力、算法、数据等要素重要性不断提高,为韶关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韶关依托电力、土地等要素优势助推大数据产业扬帆起势,着力打造服务大湾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底座,在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正大力发展大数据、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该市“新春第一会”上设有大数据和电子信息、农林水文旅康养、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商贸物流等五个专场产业招商对接会,现场达成签约项目118个,总金额319.5亿元。
以独家要素优势嵌入高端组团的思路,在肇庆则更为明显。《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谋划深度嵌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创新发展模式。依托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肇庆今年GDP将冲刺3000亿元。
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
多地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动工
今年,不少地市均将“新春第一会”开在了生产一线现场,推动项目、招商等活动同步实施,并同步发布各项政策举措,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担当大任。
“开工大吉!”在揭阳高新区,随着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揭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工建设。这是围绕揭阳大南海大石化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新型研发机构,由当地政府与高校、企业共建,助力揭阳打造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揭阳还举办企业家新春座谈会,举行32个、总投资52.7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涵盖先进制造业、高端科创平台、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新春第一会”当天,阳江举行了全市第一季度重点项目动工、竣工仪式,共有94个、总投资425.9亿元项目开工,年度计划投资120.8亿元,另有89个、总投资235.4亿元项目投产。除积极建好绿能示范产业园外,阳江还将加快谋划商业航天创新发射中心及科创产业园区。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使具备“在近海或近岸发射与太阳同步的南射向轨道卫星”优势的阳江看到新的“蓝海”。
潮州的“新春第一会”则提出全面打响“重大项目突破年”行动,全力冲刺项目策划、项目投资、项目招商“三个突破”,推动八大支柱产业链式改造,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抢占“大风电产业”千亿新赛道,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增长极。
广东有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如何让各具神态的“企业之树”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燕雨林认为,对粤东粤西粤北而言,要立足自身资源融入大湾区产业体系,但也不能一味地等待珠三角的产业输血,应对标广州、深圳不断优化自身的营商环境,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创新创业,争取实现换道超车。
从政务服务中心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汕头市主要领导的新春调研路线正体现着这一思路。今年,该市围绕下功夫改善政务服务、优化重点项目施工流程、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出一系列措施,加强资源要素保障,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项目加快推进、企业安心发展。
在清远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举行总投资23亿元项目签约活动,并现场聘任11名招商大使,开启新一年产业大招商。今年,清远提出持续抓好“十大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发展。
梅州“新春第一会”则提出,要力促实体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加快电子信息、电声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机电装备、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推进省级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低空旅游、低空物流等业态加速发展。
培厚发展环境肥沃土壤
优化要素配置赋能产业跃迁
营商环境作为让现代化产业体系扎根、获取养料的“土壤”,在各地“新春第一会”中被多次提及。
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企业负责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选择广州的理由:营商环境。作为对市场的回应,大会提出,广州将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云浮提出要优化营商“软环境”,以企业满意不满意为导向,健全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设立“书记市长企业家日”,并出台助企惠民促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享受政策红利。
湛江在全市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行动,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组织实施“政治生态优化”“干部状态提振”“组织保障护航”“干部队伍赋能”4项行动,部署18项工作、45项具体措施,释放“闯创干”的强烈信号。今年该市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蓝色海洋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加快食品加工、家电、造纸、羽绒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升级,并抓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带。
产业的跃迁,既需要营商环境的精心哺育,也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的强力支撑。记者注意到,多地政府通过优化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珠海“新春第一会”发布了2025年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及首批四份政策。其中,《新来珠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政策措施》尤为引人关注。面向新到创业就业的青年人才,珠海将提供最长三年周期的“一免两减”住房保障。
“我们不仅关心人才飞得高不高,而且关心人才过得累不累。”珠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腾东说。珠海还推出了《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在全国首次把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打造“场景引领创新、需求驱动转化”的新模式。
同在珠江西岸,中山瞄准存量工业用地、现代服务业两大“短板”发力。一方面,在近三年已腾出超4.6万亩新空间的基础上,该市提出深入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快打造跨镇街万亩产业集群;该市提出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跟上深中通道“跑起来”。“如果珠三角能有四座像广深这样具有强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那么它未来的增长一定会更加明显。”袁持平说。
各地2025年新目标
广州
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广州数智创新计划”,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全面开展“市场牵引场景开放行动”,精心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
深圳
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铸辉煌”的要求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要巩固龙头地位,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珠海
发布2025年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及首批四份政策,实施《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把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促进成果转化政策
汕头
着力构建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平台载体支撑,让新动能蓬勃发展、旧动能焕新升级
佛山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坚持“三箭齐发”提升产业形态、“三链同构”增强产业动能、“三改联动”更新产业空间、“三产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三企共生”营造产业生态
韶关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
河源
力争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25个以上、超5亿元制造业项目16个以上
梅州
全力抓产业、抢赛道,建立工业新投产、新动工、新储备项目3张清单,引进工业项目计划投资额451亿元以上
惠州
坚持以集群发展为要,在优化产业生态上下更大功夫,持续抓好精准招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互促发展
汕尾
实施“产业兴市攻坚年”“强县富民攻坚年”“狠抓落实攻坚年”行动
东莞
确定固投、社消零增长5%的目标,将扩大有效投资;培养不少于20家“链主”企业,推动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力争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达到1320亿元、800亿元,打造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制造业应用示范基地
中山
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奋力建设创新之城,让中山成为集聚人才的重地;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抓,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深入实施链主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小巨人”培育工程、强优品牌战略工程
江门
大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全面发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现代物流业
阳江
进一步擦亮“效率阳江、服务阳江、诚信阳江”的营商环境品牌,努力实现GDP和固投增长5%左右
湛江
加快打造产业湛江、生态湛江、平安湛江、鲜美湛江、文明湛江、幸福湛江
茂名
今年为“项目落地年”,以“项目能不能落地、多少项目落了地”论英雄,抓住机制和载体“两个支撑”
肇庆
发布《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谋划深度嵌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创新发展模式
清远
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地、旅游度假目的地
潮州
干好“大抓工业产业、提升城乡风貌、做好‘侨’的文章”三件大事
揭阳
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实施绿色石化延链扩能、海洋经济聚链成群、服装制鞋固链优品、五金机电强链提质、食品产业组链建标、大健康升链育新、物流电商融链增值“七大工程”
云浮
优化营商“软环境”,破除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挺起产业“硬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