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湾区,超级通道,超级流量。
自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珠江西岸的珠海总是备受瞩目。不但是全国唯一与港澳同时路桥相连的城市,也是被三座超级跨海通道链接之城。珠海,已是大湾区的一座“枢纽城市”。
在《中国海关》杂志发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珠海超越佛山,位列第九,与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联袂跻身前十强。
作为湾区承东启西的“流量接口”,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布局落地、加仓不断。
但当珠海要从“交通枢纽”跃升为“经济枢纽”的时候,“流量”就不再是城市最显性的指标。如何整合、利用金融流、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等流量要素,抓住契机做强现代产业体系,放大城市的能级量级,是珠海要回答好的“容量”命题。
流量接口,已然“珠”联璧合;“海”纳百川,仍待有“容”乃大。
枢纽之城,挺进十强
经历新一轮位次大洗牌,今年城市外贸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全国视野下,先是外贸第一城易主,深圳反超上海;聚焦大湾区,珠海则以“黑马”之姿,表现强势。
在粤港澳大湾区迎来“5周岁”之际,两座超级工程——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双双建成通车,让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湾区。
超级通道链接超级城市,打开超级流量的接口,珠海成为了联通港澳、直达珠西、辐射西南的“枢纽之城”。
如何避免“超级通道”沦为“超级过道”,珠海没有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希望以“共赢”思维破题,携手港澳共建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
跨境,是这条新通道最显著的特征。
放大港珠澳大桥的跨境优势,这条经贸新通道以跨境物流为主攻方向,以陆空联运为突破口,形成以跨境物流促进外贸进出口、以跨境物流带动贸易大发展。
外贸倍增、产业聚集,成效几何?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区、企业被这条“纽带”连接在一起,跨境电商“四小龙”中的希音、拼多多,与京东、顺丰、DHL、普洛斯等物流龙头纷纷布局,来自珠西乃至粤西、西南等地的货物在珠海集结,再中转至港澳、送达全球,形成粤港跨境物流“西进西出”的新格局。
一组数据证明了这条新通道的“流量”。截至2024年9月底,大桥开通六年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物总值9427亿元,2024年日均通关7万人次。前三季度,进出口货物总值1649.7亿元,同比增长10.4%。
目前,经大桥运输的包裹日均约70万个,实现仓发全球、香港“当日达”、澳门“小时达”,大桥珠海口岸已成为全国跨境电商9610模式出口的第三大口岸。
反映在外贸城市排名里,固有认知里并非外贸强市的珠海,在《中国海关》杂志发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中位列第九。
珠海之所以能挤进“外贸十强”,原因在于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重心正逐步向政策、资金、口岸、人才等“软要素”倾斜,对外开放口岸和开放平台数量等指标的权重上升,而这正是珠海的长项所在。
产业突围,攻坚之时
不过,“枢纽珠海”还远远未到收获之时。
随着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以及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载体优势尽显,联通港澳、直通粤西、东西互济、内外联动的国际物流网络加速形成,“流量”为珠海提供了枢纽城市的有力支撑。
但放眼全国,重要节点城市靠的不只是枢纽作用和区位条件,制造业实力是城市外贸的底层支撑。
在连续两年负增长后,2024年前10月超过2660亿元,同比增长10.3%,但纵向看仍未达到历史峰值,横向看外贸强市的差距仍有不少距离。
“贸易转型升级跟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国家金融学研究院院长黄新飞分析,“珠海的产业结构相对而言还是大而不强,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与城市的定位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单打冠军”多,“团队冠军”少,是珠海产业结构的高度概括。
建市45年来,格力电器一直是珠海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名片,除此之外人们对珠海产业“画像”认识模糊。
新一轮竞逐中,珠海目标和路线日渐清晰——2024年印发的《珠海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作方案》中,将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主要任务之首,明确将重点打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家电、低空经济。
比如,珠海从无到有系统构建起初具区域竞争优势的光伏、新型储能产业体系,一批新能源项目异军突起,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竞相涌现。
2024年前10月,珠海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56.50亿元,增长9.9%,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比分别增长25.3%、14.1%、16.6%、37.0%、6.1%。
这为珠海外贸增长勾勒了上升曲线:被誉为“新三样”产品的锂电池、光伏产品和电动汽车进出口35.2亿元,增长32.6%;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出口6.3亿元,增长27.3倍。
但也要看到,珠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没进入“摘果期”的时候,产业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贸易优势。
2024年前10月,珠海工业投资连续下探,工业投资下降25.0%,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7.8%。
工业增加值韧性向上和工业投资下滑,经济景气状况的两个主要指标折射出珠海到了在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期。
闯过去,就有新气象。但产业竞争越往高处走,考验也将越具挑战性,珠海期待“破浪者”的激流勇进。
守住“留量”,做大“容量”
无论是从支撑更大“流量”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珠海的制造根基考量,都需要借力“流量”提升经济“容量”。
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接口打开,珠海成为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引力场”,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产业投资的注入量级增长。
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是2023年,珠海工业投资在近十五年来首次超过房地产投资,从过去每年300亿元左右提升至近每年600亿元左右。
在投资的流量注入下,近年来珠海以全省最快的增速,连超中山、江门等兄弟城市,站上了GDP5000亿元的大城“门槛”、强城起点。
工业投资下滑,不代表珠海的吸引力褪色,主因或许要归结于前期流入的基数过大。
而这些流入珠海的工业投资,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创企业居多。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技术路径更趋多元迭代的情况下,这些科创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需要的资金支持大、周期长。
向内,将产业“流量”转化为“留量”,珠海必须要致力于成为创新企业的“长跑搭档”。
今年以来,珠海官宣设立总规模百亿级的“珠海新质生产力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的策略,重点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机器人”四大赛道,基金期限长达20年,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跨周期资本支撑。
珠海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跨越周期成长起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政府扶持、资本加持下,创智科技抓住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契机,迅速崛起为全球新能源锂电池生产领域移动机器人出货量龙头企业,成为“珠海智造”进军海外的新选手。
投资“引进来”,企业“留得住”“发展好”,才能真正“留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让新的“流量”自发生长。
向外,珠海要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企业共同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是珠海最大、最独特的优势所在。如何利用好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促进内地和港澳及国际市场资源联动,以“五外联动”为引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拓展发展市场,珠海仍有优化空间。
当超级通道打开了这座城市交通流、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等流量要素的“接口”,“海”纳百川,人们更期待有“容”乃大的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