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花卉连成一片花海,生机盎然;一排排鲜食玉米整齐排列,引人垂涎;龙趸鱼等生猛海鲜,抓人眼球……近日,第二十二届广东种业大会珠海分会(第八届珠海种业大会)开幕,上千个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展示珠海现代种业风采。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珠海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种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种业之都的工作目标,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推动珠海现代种业走在全省种业创新发展的前列。
▶以种为“芯”:
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珠海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类型不断丰富,不断推动珠海现代种业走在全省种业创新发展的前列。
作为推进种业振兴的平台和展示成果的窗口,本次大会采用分特色展示的方式,以现代农渔业良种良法展示为主题,全方位展示名优新特花卉、蔬菜、果树、水产、畜牧新品种及珠海市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300多个,成为珠海历届种业大会中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现代种业盛会。
在新品种方面,大会展示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自主选育的玉米、观赏南瓜等新品种30多个,映射出珠海现代种业蓬勃发展的身影;在新技术方面,大会展示了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简易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等10多种农业主推技术及装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回顾来路,连续八年举办的珠海种业大会,逐步发展成为融合珠海地方特色的高端种业峰会,累计展出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超过1万余项,累计吸引观众58万人次。
“为了参加这次种业大会,我们从雪域高原来到滨海之城,深切感受到了广东沿海地区农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齐永刚带领团队,在17日一早就从林芝米林出发,经数小时飞行和转机,终于在当晚落地珠海,可谓是“千里迢迢来取经”。
他表示,希望通过在种业大会的参观和学习,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农业技术,“下一届种业大会,我们会带上米林的特产,向广大的珠海市民展示我们当地的产品”。
一粒小“种子”,书写大文章。一批批新种子通过珠海种业大会被行业所熟知,一个个新成果化作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大会“成果”辐射推广面积超100万亩,种业成果推广到西藏米林、贵州遵义及省内阳江、茂名等对口帮扶协作地区,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注入新的动能。
▶向“芯”发展:
开展良种技术攻关
始自云贵高原的珠江,绵延2000多公里,穿越崇山峻岭,直抵南海之滨,在珠海境内与南海交汇,形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催生水产种类繁多的优越渔场。
十多年前,创业受挫的青年叶振彪回到家乡,在父亲的鱼塘打下手。在积累了一定养殖行业经验后,有着创业思维的叶振彪把目光投向了上游的虾苗培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技术不成熟、养殖成本过高、养殖成功率低等因素,广东沿海的养殖户大多偏向于引入国外的成熟品种如南美白对虾,而本土的斑节对虾则并未受到养殖户的太多关注。
在叶振彪看来,这是一个有望通过技术突破去把握的商机。为了能让斑节对虾重新焕发市场活力,叶振彪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通过从一代又一代的斑节对虾中挑选那些生长快、抗病力强的虾苗进行培养,最终培育出长速、抗逆力、成活率等指标均提升20%以上的斑节对虾虾苗“南海1号”“南海2号”,使斑节对虾养殖成本大幅下降,并斩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已有超60亿尾“南海1号”“南海2号”被销售至各地养殖户手中,覆盖粤桂琼、沪江浙闽等南方省市及鲁京津辽等北方省市,养殖面积超10万亩。本次大会上叶振彪被评为2023年珠海市种业振兴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优良种苗的培育把原本的家庭式养殖作坊变成营收超亿元的现代化渔业种苗公司,更让珠海看到“种子”的潜力。
近年来,珠海不断与高校、科研院所、水产良种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水产良种选育与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
珠海市斗门区添源果牧有限公司开展的杂交尖塘鳢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累计推广超2万亩;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开展的金线鱼、黄姑鱼、青鲻等品种的繁育技术研究均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珠海市龙胜良种鱼苗培育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攻关,填补了四指马鲅鱼在国内本土化育苗的技术空白;黄鳍鲷“中珠1号”“农发1号”等新品种审定也即将完成……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众多优新品种,正在为珠海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坚实的底气。
▶渔种培养:
筑牢珠海“蓝色粮仓”
海洋水产“种苗”是渔业的“芯片”。珠海因海得名,是珠三角海域面积最大、海岛众多、海岸线绵长的海滨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域资源环境。
在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见效的当下,珠海正在把壮大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然而,一直以来珠海市海水养殖依赖外市、外省的苗种供应,种业存在明显的短板。
为破解难题,珠海大力推进技术攻坚,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新品种。
布置筛绢网、挑选种鱼、水面采卵……今年5月,蔚蓝的万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首批300尾金鲳鱼种鱼,完成海上保种育种和产卵,共计产出30千克左右活性鱼卵。
这是该公司探索“海上繁育产卵+陆地种苗孵化+深海养殖”联动模式迈出的第一步。该模式通过对万山金鲳鱼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打造可在广东省进行推广示范的海陆岛及海水养殖技术服务系统,对补足珠海上游种业短板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益。
“我们将继续开展鲈鱼、黄立鱼海上保种育种,陆基孵化养殖或近岸标粗深海网箱及平台养殖,打造陆海联动种业全产业新链条新模式,为珠海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广东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海上育种之外,陆上繁育攻关也在同步开启,为海洋牧场开展深海养殖提供源源不断优质鱼种。
今年10月,珠海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在金湾区飞沙村开工。“现在珠海海鲈鱼的种苗大多是从外省引进的,本地化繁殖意义重大。”为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持的广东蓝色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阔秋介绍,除了海鲈鱼,该产业园还将进行金鮸鱼、南海大黄鱼等海鱼的种苗繁育。
根据规划,该产业园将最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广盐性鱼类良种保供繁育中心,以及国家级良种场。
近年来,珠海相继建成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引进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等一批现代海洋种业企业,努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自立自强。
南海之滨的珠海,正在成为孕育万千良种的摇篮,为大湾区未来现代渔业养殖产业提供充足的优质苗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