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的地方政府IPO奖励可能要取消了。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资本市场关注——司法部会同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规定》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为条件,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也就是说,当前各地普遍采取的IPO企业奖补措施,或将成为过去式,而且违规奖励还要被追回。
禁止地方政府给予上市奖励,是不是不鼓励企业上市了?今后不能直接给钱了,各地培育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哪些地方下功夫?
奖励背后的IPO争夺战
上市奖励,由来已久。
曾经,IPO奖励几乎已经成为各地政府鼓励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例牌动作”。奖励金额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且不少地方往往省里给、市里给,区里还配套给,明码标价。不仅会奖励企业,还奖励中介机构,部分地方各级叠加。
不断加码的IPO奖励背后,实则是各地激烈的IPO争夺战,其背后是各地制定的各类企业上市“倍增”计划。
为何上市企业数量如此重要?因为资本市场是一个分配资本的场所。我们若将其理解为一个“资金池”,一个地方的企业陆续上市,则可以理解成是该地经济体陆续向资金池子里伸入吸水的管道。上市公司家数多,意味着该地经济体伸向资金池子里的“管道”多,进而池子里的资金,流向该地方经济体的“水量”(资金量)会多。
融资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赛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成长赛跑,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对资金的争夺。此外,一名券商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拥有更多的上市企业及上市“后备军”,不仅反映出各地的发展水平,也隐含了未来全国新兴产业的潜在版图,同时上市公司对于区域就业、税收贡献都有提质增效的意义。
也正因此近年来各地奖励政策日趋丰富,金额也越来越大。
比如,被认为“土豪”的江西省鹰潭市曾提出对在境内沪深交易所市场成功上市的企业将给予不低于3000万元的资金奖励扶持,其中包括省级财政奖励500万元、市本级财政奖励1000万元,以及企业注册地财政奖补,奖补总金额原则上不低于1500万元。此外,佛山市高明区曾推出最高可达3730万元的上市奖励,湖南株洲和浙江湖州两地的奖励也达到2000万元。
最近的政策可以看到,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今年6月26日印发《重庆高新区鼓励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办法》,境内上市签订IPO协议和约定书,就奖励50万元,纳入上市辅导备案再奖励150万元,获证监会或交易所受理申报即奖励300万元,获批并上市交易再奖励500万元。境外上市方面,对成功在境外主要证券交易市场上市的入库企业一次性给予1000万元奖励。
喊停背后的IPO“内卷”乱象
IPO奖励的出发点是通过奖励提升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减轻企业上市的各种中介成本。然而,伴随着很多地方政府将上市作为一个政绩考核的KPI,不同省市争夺上市资源,甚至同一个市不同的区还会互相竞争。而补贴和奖励成为争夺上市企业的比拼工具。
“近年来,不少地方将上市补贴作为‘挖企业’的一个筹码,甚至直接引入已上市企业也进行补贴。”一名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认为,卷到“极致”,有的企业甚至不用自己掏钱就能上市,也随之出现了不少乱象。而这直接导致了IPO资源内耗、内卷,并不符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公平发展原则。
“地方政府从物质奖励角度鼓励上市,容易引发不同地区的非良性竞争。”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取消地方政府给予上市奖励,跟近期国务院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等举措,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从《规定》看,此次《规定》取消了上市奖励的做法,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为条件,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同时还明确“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的,应当予以追回,并由有关机关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鼓励本地企业上市,可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措施给予激励,这也导致一些尚未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尝试申请IPO。此项规定的出台旨在落实新“国九条”要求,规范IPO市场,从源头上把关,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杨德龙表示,《规定》出台之后对拟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上市公司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是否提交材料进行注册上市申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符合条件的公司不应抱有侥幸心理申请上市,即使成功实现IPO并登陆资本市场,也无法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上市公司应致力于保护各类股东的利益,并专注于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勤勉尽责地经营公司,是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
杨德龙认为,对于市场而言,对IPO严格把关能够减轻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资金分流的影响,同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从源头上把关,让更多优质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将不合格的公司拒之门外,这对于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要当好IPO“育林员”
不过,不直接给钱并不意味着不支持企业上市了。资本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也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可以增强地方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为区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除了给奖励、补贴,地方培育上市企业还应该在哪些环节下功夫呢?
记者观察,不少地方针对企业上市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如在广东,就有广州“领头羊”计划、东莞“鲲鹏”计划、江门“金种子”行动、顺德“金凤凰”行动……
记者走访了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等地发现,当前资本高地在培育上市公司上,已经不是简单停留在“卷奖励”层面,而是全方位“卷服务”。
在企业的初创期,靠前服务当好“店小二”。一手培育环境的“好土壤”,营造更好的创业生态,以吸引和培育有潜力的企业和人才到地方创业;一手培育“好苗子”,从股权投资等方面为“好苗子”提供“水分”和“养分”。
在企业的成长阶段,“教练”指导入门资本市场。一方面集结券商、股权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专家力量组建“导师团”,帮助企业在知识储备上快速“入门”资本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调研走访,了解企业遇到的难题,帮助扫清企业上市障碍。
在企业上市之后,服务也没有停止。各地重视发挥产业龙头、上市企业的带动力,支持已上市公司做优做强,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兼并重组,成立产业并购发展基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控制力,助力产业链的“链主”打造生态圈从而构筑竞争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