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广东 “飞地经济”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

日前,全省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干部大会召开,强调要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注入强大动力。要着眼补齐最突出短板,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去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双向“飞地经济”模式,引导更多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

在省市的共同努力下,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在南粤大地风起云涌:清远和广州共同打造的广清产业园,202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接近200亿元;粤东粤西粤北的地市、县市区纷纷前往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反向飞地”,共享发达地区科创资源推动自身跨越式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驶上发展快车道,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5%……

“来”我“往”中,“飞地经济”成为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力抓手,增强了各地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产业共建

帮扶协作提质升级增强“造血”能力

广清产业园内的欧派家居生产基地,11栋建筑一字排开,物流中心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木门、橱柜、家具、卫浴等品类的生产车间,无人叉车来回穿梭,各种木料板材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不断上线下线。

该基地是欧派家居在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2017年投产以来去年产值已经突破30亿元。

当初欧派家居为何选择落户清远?“一方面欧派之前在广州的生产车间分散在多个地方,成本较高;另外,广清产业园的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都非常好,我们反馈的需求,园区总能快速响应。”清远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钟菠直言。

钟菠所言非虚,广清产业园由广州、清远两市合作共建,广州开发区主导开发,园区对标广州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依托“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总装+清远配套”“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合作模式,园区初步形成以智能家居、汽车零部件、新材料为主导,以高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美妆为重点发展的“3+2”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已突破800亿元。

先发地区帮扶后发地区,从“输血”到“造血”,从传统的产业转移园到合作共建园区,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区域协调发展的征程上,浙江的“山海协作”、江苏的“南北结对”、安徽的“南北合作”和我省的对口帮扶协作,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持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合作模式创新为园区发展持续赋能,带来改变的不仅是广清产业园,地处粤北山区的广梅产业园,同样是活力绽放。

今年4月,广梅产业园内的梅州圣戈班(二期)项目投产,新增投资1.6亿元,预计可新增年产值5亿元。

梅州圣戈班是由法国圣戈班集团和广汽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兴建的创新型产业项目,主要生产高端汽车玻璃。项目首期从引进签约到投产仅历时9个月,创造了圣戈班集团全球最快投产速度。一期项目的顺利落成投产,让梅州圣戈班总经理刘杨对广梅产业园的发展信心倍增:“我们对梅州圣戈班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三年后的再度扩产,也就顺理成章了。

近年来,广梅产业园以深化改革为牵引,协同推进扩容提质增效各项工作,园区产业项目快速集聚,梅州圣戈班、龙宇、东电化、珠江啤酒、科伦药业、王老吉等企业纷纷上马二期项目。今年1—5月,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3%、工业固投同比增长55%。随着园区的不断壮大,梅州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也在不断增强。

广清产业园和广梅产业园是广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的缩影。近年来,广东以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的对口帮扶协作为重点,以共建园区为关键抓手,不断调整双方产业协作方式,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产业园区累计承接珠三角地市企业项目约5100家、计划投资额超过1.3万亿元。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认为,广东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既能推动珠三角“轻装上阵”,也能大力扶持粤东粤西粤北“焕发新生”,现已取得了区域协调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初步成效。从全国来看,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飞地经济”比较集中和活跃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则凭借区位优势,成为发展跨区域飞地的热土。“飞地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想要飞得更高,就要立足优势、寻求互补,锚定需求、谋求创新。

特别合作

创新合作模式探路“特区带老区”

这个夏天,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内捷报频传:

6月初,连通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二期、小漠国际物流港与周边高端制造业的通港大道通车,新能源汽车在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下线后,仅需5分钟车程即可抵达小漠国际物流港。

7月初,2024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投资促进大会上,19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超百亿元,比亚迪在投资深汕一期零部件、二期整车项目的基础上,加码投资65亿元的三期项目。

眼下,比亚迪在全国唯一实现厂港联动的厂区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已经实现单班达产,每天生产汽车750辆。以比亚迪为龙头,以京西重工、延锋汽车、东风李尔、壁虎科技、佛吉亚等重点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跑出深汕“加速度”……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飞地经济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的飞地,深圳市完全将深汕作为一个功能区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在这一明确定位下,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城市规划、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基本实现了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

“广东省授权深圳市全面主导深汕经济社会事务,较好地解决了深汕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做大做强飞地经济夯实了制度基础。”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曲波告诉记者。

清晰的定位和管理模式,让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一路向前:近5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GDP年均增速超过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在40%以上;今年上半年,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00.65亿元,同比增长65%;目前,全区已引进产业项目计划投资额近1000亿元,预计总产值超3000亿元。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城乡面貌也是日新月异。今年9月,由深圳名校深圳中学举办、有9900个学位的高中园将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投入使用,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深圳市二高深汕实验学校等一系列深圳优质教育资源也已在合作区落地。医疗方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已投入运营,深汕首家三级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深汕人民医院)主体结构已封顶。发达的产业和优质的配套,让深汕特别合作区从早期实际管理人口不足6万的人口流出地,转变为实际管理人口超14万的产业新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所辖四镇,是著名的海陆丰革命老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创设,不但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也以“特区带老区”“先富带后富”模式积极探索与汕尾市的协同发展。目前,合作区正在积极探索与汕尾的联合招商机制,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配套等产业。

“区域合作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出成效很难。关键一点,要有好的机制保障。”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工业处高级经济师、智库专家凌启飞说。

同样是从机制破题入手,对标深汕模式,位于江苏省盱眙县的宁淮特别合作区,也在寻求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相结合的新路径。合肥、淮南共建的合淮合作区则探索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新模式,实现了园区发展的新突破。

“合作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尝试,制度创新是关键,合作共赢是终点。”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燕雨林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目前产业发展处在成长期,在合作区发展进入成熟期之后,汕尾如何嵌入到深汕产业链,双方如何进一步厘清利益分配、产业共赢机制,也是未来发展应有之义。

双向奔赴

畅通渠道“飞”出协同发展新天地

传统产业飞地发展提质升级的同时,新型飞地正在悄然兴起。

2021年初,南海之滨的汕尾把科创飞地作为积极对接融入大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深圳创新合作模式,以产业协作为切入点,在深圳建起了以孵化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海洋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汕尾创新岛(深圳)。

“深圳各类科创资源密集,在这里我们能便捷地对接各类资源和要素。创新岛还联动汕尾为我们在当地产业化提供一揽子服务,这个平台对科创企业成长帮助太大了!”在位于深圳南山区金融科技大厦内的汕尾创新岛(深圳),深圳欧名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顺诚对创新岛的服务连声称赞。

180公里外的汕尾,经汕尾创新岛(深圳)孵化,欧名朗新研发的防水新材料生产基地已落户。该公司在汕尾高新区租下厂房,目前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9月投产,第一年产值将达4000万元。

去年,《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纷纷向珠三角城市抛出“绣球”,布局反向飞地。目前,反向飞地不仅在粤东粤西粤北12地市实现了全覆盖,而且已延伸到不少的县市区。

飞地建起来,要运营好并发挥大作用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和创新做法。

浙江、江苏、安徽的一些地市运营科创飞地的一个共识是发挥好市场作用,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这也是汕尾创新岛(深圳)等我省一些飞地的实践。

汕尾创新岛(深圳)成立伊始就聘请第三方机构——深圳市广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创新岛就是一个超级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科研资源对接、创业孵化、融资咨询、生产落地、市场推广等全方位服务。”汕尾创新岛(深圳)运营负责人彭肖恩介绍,飞地运营以来,已帮助汕尾企业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64家,引进科研人才近200名,孵化科技成果在汕尾投产实现营收超5亿元。

建立清晰的权责分担、利益分配机制方面,广东的一些科创飞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飞地的工业产值由双方各计一半,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龙川。企业还可同等享受宝安、龙川两地产业和人才政策,最大程度释放两地政策叠加优势。”位于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大洋工业区的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内,飞地运营方龙川县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雪贵介绍说。

从正向产业飞地的积厚成势,到反向飞地的方兴未艾,从“让我合作”到“我要合作”,广东的“飞地经济”一路发展,开始双向奔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广东和浙苏皖等省份,都将双向飞地作为促进区域创新合作、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双向奔赴、双方联手、双优叠加、双双发展”的“飞地经济”模式,正推动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区域协调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建议,广东和长三角省份可相互学习借鉴,特别是在飞地“市场化运作”“人才互认”“利益共享”等方面加大创新,让人才、科创等要素更加畅顺地流动,持续为后发地区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珠海政企通公众号了解更多
主管单位: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珠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企业咨询热线:0756-2111177
地址:珠海市民服务中心2号楼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