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澳交界的拱北口岸广场上,“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见证着特区的光荣与梦想。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神州大地。1979年,珠海撤县建市。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横空出世。自此,珠海屹立在时代最前沿,开启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40多年风云激荡,珠海从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颗璀璨明珠,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61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4233.22亿元,经济增长超1600倍,为改革开放贡献了“珠海实践”。
回望来路、擘画未来。今天的珠海,正朝着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加速前行,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未来,这颗大湾区的明珠,必将愈发熠熠生辉。
腾飞 向“云上”和“天空”发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珠海就首开国内科技重奖先河。科技创新的基因,奠定了这座特区之城的精神底色。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场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比拼中,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关键“胜负手”。
瞄准产业新赛道,珠海前瞻布局大模型,加快形成具有珠海标识性的新质生产力。
珠海正加速完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落成,吸引更多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集聚扎根。
同时,加快建设“云上智城”,设立珠海市云上智城建设管理局,适度超前布局建设AI算力云谷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智能算力成本最低的城市。
云端之上,一座“天空之城”也在加速崛起。珠海着力布局低空经济,推出低空空中交通管理服务系统,率先以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系统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建设低空经济集聚区。
当各类创新要素在此汇聚交融,这片热土迸发出了更加蓬勃的活力和吸引力。
2023年,珠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600家,连续两年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年引入7万名人才,创历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09.7亿元,工业增加值和重点支柱产业增加值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字的背后,是珠海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的“含金量”“含新量”,也印证着珠海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拥抱产业科技时代浪潮,珠海大跨步迈向万亿工业强市,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
跨越 从地理末梢到核心城市
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联通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近年来,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港珠澳大桥旅游”相继落地实施,这座“超级工程”愈发车畅人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
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珠海提出,以珠澳口岸人工岛、“洪保十”片区、金湾区为重点推动建设“大桥功能服务区”,搭建综合保税区与香港招商局合作桥梁,拓展高栏港、粤港澳物流园与香港机场的物流合作,推动珠港机场战略合作升级。
从交通互联到经贸互通。早在2022年8月,珠海便提出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旨在以跨境物流为主攻方向,利用港珠澳大桥的独特优势,促进珠西、粤西及内地西南地区与港澳经贸合作。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均每天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超1.4万台。港珠澳大桥货物收发地已实现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覆盖,上半年进出口货值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逾16%。
桥至风来。纵观现有的交通格局,珠海南有港珠澳大桥连接港澳,西有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北有深中通道连通深圳、广州国际都市圈。曾经的地理末梢迈向湾区门户枢纽。
随着《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以珠海为核心,以中山、江门、阳江为增长极,构建“一核三极、两圈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
未来,珠海将利用好“大桥经济”,向北聚合、向西辐射,在城市规模、软硬实力上做大做强,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强力支撑。
蝶变 美丽之城绘幸福画卷
城市作为承载人口的重要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创新活动的关键策源地,是国家现代化的空间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珠海实践”,也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奠定了基础。
7月1日,珠海市斗门区福安村,60户村民联名报建的村民公寓“福安·幸福里”迎来首栋封顶。该项目在全国率先探索集约利用有限的宅基地资源、首个安居金融产品等村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实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与增进民生福祉互促并进。
去年以来,珠海以率先实现全域现代化的更高标准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珠海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2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
周末,前往香山湖公园来一场浪漫的露营;工作日中午,在附近的社区公园感受“公园20分钟效应”;节假日带上家人,沿着香山云道悠闲漫步,或在莲江村体验岭南水乡风情……“来了就不想走!”是许多人对珠海的评价。
回首过去,珠海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今年以来,珠海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中心,努力绘就绿美珠海新画卷。截至6月,珠海已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6945亩,香洲区香山湖森林公园、拱北将军山森林公园等6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有序开展。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绿水青山始终是珠海的优势和骄傲。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落脚点,珠海多措并举推动绿美珠海生态建设加力提速,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优势。
数读
●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61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4233.22亿元,经济增长超1600倍
●2023年,珠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600家
●2024年上半年,珠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09.7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21.32亿元,增长10.7%
案例
赋能千行百业,珠海发力人工智能大模型
9月9日,珠海首个大模型应用高地“模数空间”正式启用。目前,“模数空间”已引入大模型36个,入驻项目超20家,计划打造垂类行业应用超100个,为千行百业赋能。
大模型是指具有大规模参数和复杂计算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当前,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而珠海瞄准的便是大模型赛道。
今年,珠海涌现了不少人工智能新成果。如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推出的WPS AI企业版,集成了国内主流大模型的AI能力,打造开放赋能的一站式AI办公。
5月,珠海无界方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珠海首个本土自研AI大模型——方舟模型ArkMode,该大模型在行业内首创“隐私补丁”,能够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安全。
8月,全国首个营销垂域大模型及解决方案——东信营赛洞见大模型在珠海发布,并成功获中国信通院AIGC营销大模型技术能力(多模态内容生产)认证。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城市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竞速业已开启。珠海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全市聚集了以金山软件、远光软件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规上企业96家,2023年全市营收超过220亿元,占全省比重约10%,上下游产业相关企业总计超过300家。
科技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竞争。珠海常住人口仅有249万人,却有10所高校在当地办学,包括3所985大学、1所211大学,在校大学生数量约占常住人口总量的6%,是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活力之都。
未来,珠海可以更好地发挥智力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大模型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据了解,近期珠海还将举办珠海国际灵巧操作挑战赛暨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以“用”为导向,重点面向初创企业、人才项目、高校团队,以期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及项目团队落户,促进具身智能产业在珠海的集聚发展。
案例
“抢跑”低空经济新赛道
珠海着力打造“天空之城”
9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领域专业赛媒体通气会在珠海召开。今年工信部聚焦新赛道、新增长引擎及标志性产品,已在全国发布了7个领域的专业赛。低空经济作为赛道之一,选择在珠海举办,得益于珠海优秀的产业基础、深厚的航空文化底蕴及特有的“中国航展+全球无人系统大会”航空航天展览平台。
今年5月,《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珠海被列为全省三个低空经济核心城市之一。当下,珠海正在着力打造“天空之城”,为城市发展插上新的“腾飞之翼”。
截至目前,珠海拥有航空及配套企业70多家,基本形成了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155.64亿元,增速27.56%;今年一季度产值44.25亿元,增速29.28%,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也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的根本要素。
在常态化运营场景上,珠海已开通6条货运和载人航线。今年2月,深圳至珠海跨海跨城eVTOL盛世龙航空器完成首次演示飞行;4月,FP-98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首次演示飞行,搭载500公斤鲜活虾苗从海南成功运至珠海莲洲机场,将原本需要13个小时的跨海跨省陆路运输缩短为空中3个小时。
目前,珠海正在积极打造三大特色应用场景——低空飞行器飞行测试验证基地、首条海岛无人机常态化公共物流航线以及新型住宅无人机智能末端配送项目。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珠海正以最优的空域资源、最便捷的飞行条件、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一条“飞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