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建设旅游强省 吸引八方来客

●建设更高水平的旅游强省,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壮大乡村酒店、智慧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吸引八方来客到广东旅游度假,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要从存量、增量、变量三个方面着力,让“流量”变“留量”

近年来,广东在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2024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出台加快建设旅游强省若干措施,推出系列特色文旅活动和精品线路,加快建设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动工建设韶关丹霞山文旅综合体,河源万绿湖入选国家5A级景区,横琴长隆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省接待游客超8亿人次,入境外国游客增长超90%。

建设更高水平的旅游强省,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培育壮大乡村酒店、智慧旅游、游艇旅游、低空旅游等新业态,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吸引八方来客到广东旅游度假,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要从存量、增量、变量三个方面着力,让“流量”变“留量”。

优化存量:巩固提升传统“四张名片”

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巩固提升“城、海、山、泉”四张传统旅游名片的质量,擦亮广东旅游的招牌。

做大做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促使旅游产业规模、产业竞争力、综合效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是营造“湾区封面、都市客厅”印象。支持广州、深圳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同时建设一批知名旅游城市,按照“主客共享、城景一体”理念,推进文化体育、商贸会展、街区商圈、主题公园与文商旅融合发展,展现城市“烟火气”与“国际范”。二是构建对话世界平台。继续办好广交会、高交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等,加快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筹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的契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旅游圈。

创新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加强“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将广东打造成为滨海旅游新高地。一是建设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以环珠江口、海陵岛—水东湾、大亚湾—稔平半岛等为重点,推动城区、镇(社)区、景区、度假区“四区融合”,打造特色旅游海岛,推进渔旅融合。二是开发邮轮游艇旅游新航线。发挥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深圳蛇口邮轮母港优势,开发“一程多站”国际邮轮航线,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为重点开发联通港澳的“江海邮轮线”,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打造一批特色游艇旅游线路。三是传承保护发展海洋文化。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等。

全面提升山地康养休闲旅游。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各类城乡要素跨界高效配置,带动山地康养休闲旅游提质升级。一是打造山地旅游品牌。加快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积极推进南昆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以及罗浮山世界级景区建设,推动丹霞山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统筹建设环鼎湖山、环天露山、环云雾山—云开山、环凤凰—莲花山脉等山地生态旅游经济圈,推进乡村酒店民宿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康养旅游度假胜地。二是开发水系旅游产品。以万绿湖为示范建设世界级“湖泊+”高质量旅游景区,统筹开发建设西江、东江、北江、梅江—韩江绿色生态旅游画廊,发展水经济旅游产业。三是建设岭南民族特色文旅廊道。整合韶关、清远、肇庆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交通+品牌+平台+项目”一体化发展,远期联合广西共建南岭瑶族文化旅游走廊。

引领推动温泉康养度假旅游。发挥广东温泉资源与产业优势,以可持续发展引领推动广东打造成为温泉康养示范地。一是探索构建温泉资源保护机制。在温泉资源普查与用水调研的基础上,合法合理关停“私泉”,设立温泉水管理机构并科学选址打井,实行温泉管网集中供水、统一调度与按需分配。二是打造温泉康养业态新模式。以温泉酒店(景区)、温泉民宿村为载体,以“温泉+”模式延伸温泉康养业态,构建绿色生态、生命健康、美好生活“三位一体”高质量产业体系。三是创新发展温泉文化。建设温泉博物馆、温泉公园等,打造温泉特色民宿村,让温泉发展带来的红利充分惠及当地民众。

培育增量:助推发展新兴“两类重点”

聚焦农文旅融合与“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的发展体系,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

重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为核心,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一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深挖“特”资源、做足“特”文章,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在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健康食品等领域构建产业新优势。二是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发展。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以开平碉楼—赤坎古镇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示范,推动文化资源向景观化、产品化、产业化转变,推动乡村酒店(民宿)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三是着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村集体、农民从乡村旅游的“打工者”转变为“合伙人”,探索推行“村集体+企业+村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在工资性收入的基础上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重点释放“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消费潜力。以“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模式加强产品供给与场景丰富,将广东打造成为现代旅游消费潮流引领地。一是丰富消费惠民举措。优化境外人士来粤通关、支付、居住等便利措施,通过举办“请到广东过大年”等活动,喜迎八方来客。二是扩大特色优质项目供给。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做好旅游与文化、生态、工业、民族、康养、赛事、演艺、体育等领域的结合文章。三是着眼于老少青全年龄群体。以老年人、学生群体为重点开发老年旅游、亲子旅游与研学旅游产品系列,面向青年群体跨界打造沉浸式、内涵式IP体验,推出一批国货“潮牌”“潮品”,发展首发经济、创意经济。

谋划变量:前瞻布局未来“两大赛道”

“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为抓手,积极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行动,大力发展数智旅游与低空旅游。

科技赋能旅游数智转型升级。通过科技赋能不断开发新型场景、提升游客体验、拓展旅游边界。一是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旅游要素人工智能物联网化,引导传统景区、度假区、地标商圈、酒店民宿等在业务模式、消费行为、品牌IP塑造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支持旅游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二是打造数智旅游新场景新业态。鼓励数字科技企业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生成式智能、数字孪生技术等科技攻关,发展与旅游融合的新业态,探索虚拟景区、沉浸体验、人景交互等新场景,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

抢抓机遇发展低空旅游经济。抢抓机遇,加强规范管理,开发多样化低空旅游产品。一是打造一批低空旅游示范项目。联合通用机场、景区和度假区、主题公园、乡村旅游集聚区等,打造一批以空中观光为内容的低空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引入悬挂滑翔翼、动力滑翔伞等低空运动项目。二是推进航空主题教育基地建设。依托通用机场规划建设航空博物展馆,组织航空模型飞行和飞行模拟活动,拓展智能技术应用,为航空教育体验赋能。三是建设低空飞行培训基地。优先引进具有颁发飞行执照资格的通航飞行培训机构,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三方共建低空培训教育平台。

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涛: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D24ESQ26)阶段性成果

 


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珠海政企通公众号了解更多
主管单位: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主办单位:珠海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企业咨询热线:0756-2111177
地址:珠海市民服务中心2号楼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