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珠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是为了落实国家战略,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珠海市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旨在将珠海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连接港澳的枢纽城市、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和国际滨海旅游城市。
二、政策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5.《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8.《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
9.《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
10.《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
11.《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12.《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13.《广东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手册(试行)》(2022年)
14.《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
三、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力建设西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城市东西部不均衡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建成区域重要门户枢纽、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新典范、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到2035年,形成“一主一副、一特一优、若干组团”的全域城镇空间格局。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澳珠极点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与澳门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建成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知名生态文明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
到2050年,基本形成“一核两心六片”的城市结构。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力争成为全球样板,建成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走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前列的代表性城市。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共十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编制目的、规划依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解释。
现状基础、存在问题和风险挑战:现状基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风险评估。
城市性质和目标战略:目标愿景、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规划指标管控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重要控制线划定、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农业空间:优化农业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
生态空间:构建“一带两屏,多廊全网”生态保护格局、发挥“一带”的生态脊梁作用、夯实“两屏”的生态筑底作用、强化“多廊”的生态骨架作用、织补“全网”的生态连通作用、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城镇空间:城市开发格局、产业发展格局、人口分布和城镇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生活空间、公共服务体系、绿色开敞空间、再利用土地
中心城区:定位与策略、功能分区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与社区生活圈、居住与住房保障、城市设计与景观风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线划定与管控、详细规划单元划定与管控
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大生态空间体系、整体城市景观、精明增长、历史文化保护与合理利用
综合交通:对外交通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资源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河湖水系与湿地保护利用、矿产资源保护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
陆海统筹: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海洋空间格局
区域协同:促进澳珠深度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引领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
规划实施保障:统筹规划编制、统筹规划实施、统筹规划监督、片区规划指引、近期行动计划
五、有利举措
《规划》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以推动珠海市的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优化、交通枢纽建设、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公共服务提升。
六、新旧政策差异
规划理念升级:新版《规划》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强调“两条主线、一个协同”(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擦亮生态宜居品牌、协同澳门共建澳珠极点城市),而旧版更多侧重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
空间结构优化:新版《规划》提出“一主一副,一特一优,若干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而旧版的空间布局相对分散,缺乏明确的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交通网络强化:新版《规划》更加注重交通枢纽建设,提出构建“协同港澳、联通全国、直达国际”的综合交通网络,而旧版在交通方面的布局较为单一,缺乏对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统筹规划。
生态保护加强:新版《规划》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更高层次,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优化四类空间,而旧版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措施相对薄弱。
产业与区域协同:新版《规划》更加注重与澳门的协同发展,提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承接澳门产业拓展,而旧版在区域协同方面的措施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