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的剖析和预防》常见问题汇总
时间:2025年07月15日 来源:政策直播间 [ 字体:大:2624中:2220小:1816]
回答问题环节
问题一:当前民营企业在预防内部犯罪方面存在哪些制度或者技术短板?
谢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刚才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中其实也已经涉及到了,预防内部犯罪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企业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包括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业务特点等,重点围绕企业人、钱、物三个方面,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督,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关于技术方面,可以从仓储管理、销售系统、财务收支等方面着手,以技术赋能监管。
问题二:导致内部人员实施侵害企业权益犯罪的主要诱因是什么?企业在哪些管理环节预防?
一是部分内部人员的个人原因,因为接触资金、货物等职务便利,容易受到经济利益诱惑铤而走险,但对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予以漠视或者认识不够;二是企业自身管理方面原因,主要是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有监管真空地带,让部分违法犯罪人员有漏洞可钻。至于预防,还是重点围绕我上述交流的人事、印章、财务、购销、资产等六个方面,结合企业特点紧盯关键环节和岗位。
问题三:不同行业(例如金融、制造业、互联网)的民营企业,内部犯罪类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如何制定行业适配的防控策略?
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内部人员涉嫌犯罪的类型会有所区别。对于制造业,一般会涉及产品的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所以可能涉及职务侵占、盗窃等犯罪较多;对于金融类企业,一般涉及资金流动和管理以及对外投资等,涉及资金的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较为常见;对于互联网企业,其核心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也和这些相关,所以可能会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类犯罪。企业还是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找准行业风险点、流程关键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防控策略。
问题四:当公司管理存在漏洞时,员工如何平衡服从领导与规避法律风险的冲突?
首先,应对及时向上汇报存在的漏洞,这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自我纠错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应当建立的自我纠错机制;第二,要明确法律底线和责任边界,正确识别领导的指令是否违法,如果涉嫌违法,员工应当拒绝甚至退出高风险岗位,员工的权益受到劳动法的保障;第三,要厘清个人和集体的责任,作为执行者,注意保存邮件、报告等书面文件,方便以后厘清各自责任。
问题五:一旦所在企业因内部犯罪被调查,普通员工会面临哪些连带责任?如何提前保护自身职业声誉?
如果企业因涉嫌犯罪被调查,作为企业员工,如果和被调查事项无关,大可不必担心连带责任;如果有经手相关事项或者对被调查事项知晓有关过程,可能会被视为证人,证人有配合有关部门调查的义务;如果主观上明知他人犯罪仍参与其中或者执行违法的命令,则可能构成共同犯罪,需要根据其参与程度、作用大小等确定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及其责任大小。作为员工,要守护自己的声誉,需要结合自身岗位学法、守法,了解企业经营及个人岗位不合规的风险及可能承担的责任,协同企业做好内部合规及风险管控,重要事项要留痕,做一个有担当、有底线的合格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