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景太阳能生产车间。
高景太阳能厂房。
9月27日,高新区的大湾区智造产业园首批厂房封顶。
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中小微企业开展“四位一体”融资政策宣讲服务。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供图
十月的珠海,浪潮涌动;“产业第一”战场,硕果累累:
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增速进位至全省第一;
日前,拥有“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五大特点的珠海5.0产业新空间,引来国内多方关注。
自我市擂响“产业第一”战鼓,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以赴投入“产业第一”战略谋划与执行落实,把稳增长、抓项目、促投资作为落实“产业第一”的首要任务,与各区各部门紧密配合,通过抓项目构建产业链条,建载体完善产业生态,出政策优化涉企服务,推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深调研,协同绘制产业发展蓝图
2021年12月,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把“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作为全市工作总抓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
产业第一,时不我待。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制定《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市委市政府的谋划和思路细化为实操措施。
《方案》中,围绕产业发展核心要素,提出全力实施好“产业立柱”“招商引资”“园区提升”“强核赋能”“要素保障”“服务流程再造”六大攻坚行动,全方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构建“4+3”支柱产业集群,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4大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3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
围绕《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开展产业分析和研究,理清产业发展逻辑,绘制全景图、补链图、索引图和作战图。
为了解决我市园区建设投入长期不足、生活配套欠缺、基础设施滞后,现有厂房布局散、标准低、租金高,中小项目拿地难、招工难、融资难、起步难等深层次矛盾,该局编制了《珠海市产业空间拓展行动方案》,并以该《方案》为总牵引,分别制定《珠海市工业厂房建设标准指引》《珠海市5.0产业新空间建设运营工作意见》《珠海市5.0产业新空间产业用房管理指导意见》以及《珠海市产业空间拓展行动建设奖补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动市委、市政府建设5.0产业新空间的谋划布局落地。
引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第一”的号角,迅速在珠海吹响。全市上下开足马力,发展实体经济。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围绕国家明确鼓励发展的硅能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链构建和项目落地,在我市推动高景光伏大硅片、爱旭新型晶硅电池等已落户项目加快建设和持续增资扩产的基础上,配合各区、市招商署、国资委等部门共同引进科恒正极材料、广东耀灵时代、普拉迪高精度新能源加工设备、普伊特电池片湿化学设备等重点硅能项目,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条。
走进广东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硅片生产基地,全自动的粘晶机械臂来回运作,高速晶圆切片机运转不停,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大尺寸单晶硅片,正以每天逾百万张的速度生产、发货——它所在的珠海市金湾区,一座光伏新能源产业新高地正加速崛起。
高景光伏大硅片项目建设初期的核心团队基本从外地来珠,在没有资源没有信息没有渠道的情况下,珠海市金湾区的区属国企——联港基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港公司”)急企业所急,主动帮助企业找渠道找资源找信息,支持企业渡过了建设初期最难的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湾区政府带领联港公司用170天完成了行业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建成的110KV变电站。
高景在致金湾区政府的感谢信中写道:“对高景来说,该电站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没有170天建成的110KV变电站,就没有高景从拍地到动工仅用时140天的速度,更不可能有高景今天取得的成绩。”据悉,今年一季度,高景光伏大硅片项目硅片产量行业排名进入全国前五;今年1-8月已完成工业产值105亿元,正式迈入百亿级龙头企业行列。
在集成电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市依托国企国资,先后引进了集创北方、芯耀辉、芯动科技、壁仞科技20家高质量、高产出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落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些项目,不仅在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49.64%,形成超过4000万元的年税收规模,而且部分填补了我国在EDA工具、集成电路IP核等领域的空白,同时也在构建澳门集成电路产业,加速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统计,今年1-8月份,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818.32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56.30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保持全省第二;实现工业投资331.49亿元,同比增长52.8%,增速进位至全省第一。
搭平台,打造高质量空间载体
9月27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到位,位于金湾区的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B3号厂房、位于高新区的大湾区智造产业园D区创1号厂房率先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比既定计划提前15天,标志着华发集团已开工的约162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建设已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加速向年底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目标冲刺。
这是我市近年来加快产业载体建设的一个缩影。高品质产业载体是优质产业项目安家落户的必备条件,但当前珠海却面临园区产业配套滞后,企业自建工业厂房成本高、落地慢、用人留人难的问题。为扭转这一局面,市委、市政府立足珠海实际,高位推动实施“5.0产业新空间”建设,探索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快速打造“低成本、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为特征的产业空间体系,迅速将空间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有效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
按计划,珠海将在2022年至2023年统筹建设2000万平方米的产业发展新空间(其中新建1000万平方米的产业新空间,改扩建、提升既有厂房1000万平方米)。
在政企协作的合力之下,珠海5.0产业新空间项目开发建设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
6月17日,香洲区三溪科创小镇三期项目格创·智造正式动工,成为珠海首个落地建设的5.0产业新空间项目;随后,鹤洲新区(筹)保开智能制造中心、金湾区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珠海高新区珠海大湾区智造产业园以及连片规模最大、全省单一项目建设总量领先的斗门区富山工业城二围北片区项目相继开工。
截至9月30日,全市已开工5.0的产业新空间项目31个,开工面积749万平方米,并将在年底前陆续建成投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发展提供巨大舞台和广阔空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优政策,打开企业服务新局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针对全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运用新技术,开创政策服务新局面。
为适应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该局创新推出“政策直播间”宣讲服务,以在线直播的形式,向企业宣讲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宣讲范围已经从工信领域逐步覆盖到住建、税务等各个相关部门乃至各区,累计实现27.7万人在线观看互动。今年3月份上线运行“政策一点通”小程序,集中了全市各区各部门892项涉企政策,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揽子”的便捷化政策、融资和培训等综合服务。
为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力推广“四位一体”融资平台,与38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全市率先建设小微企业“线上金融服务超市”和“线下金融服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公益性普惠金融服务。今年以来,平台为我市1051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1600笔共89.8亿元贷款或转贷资金,为333家企业补贴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共3750万元。
同时,积极实施普惠金融政策,打通“转贷过桥资金池”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池规模扩大到2亿元,预计全年可为企业提供过转资金80亿元以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7000万元以上。针对企业“收不到账”问题,还推出了票据贴现政策,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对企业贴现成本给予补助,企业票据贴现成本不超过1%。
当前,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企业货款结算周期延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趋紧,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为此,该局加快财政资金兑现速度,在今年4月已实现省级计划拨付的3.67亿100%拨款到位,资金兑现进度全省排名第一。创新推出“小升规”奖励资金“零材料、零申报、零跑腿、秒速直达、主动到账”。该政策4月底开始实施,314家企业的逾4000万元奖补资金于两周内全部拨付到位,实现珠海首例“免申即享”。
为做好“双统筹”夺取“双胜利”提供保障,该局牵头成立市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专班,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截至目前,共为90家工业企业解决供应链诉求事项420项,有力保障我市工业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谋在长远,干在当下。”乘着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建设的东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第一”各项工作部署,务实求真,向实而行。
数读
●截至去年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200亿元。
●截至去年底,珠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今年上半年,珠海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748.61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排全省第二位。其中,七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612.99亿元,增长1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