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涉企违规收费,如何防治、常治、惩治、根治?

2025-04-03 09:38:18 南方日报
A- A+ 49

涉企收费关乎企业利益,牵动市场神经。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针对涉企违规收费提出七项重点任务,释放出全面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的强烈信号。

涉企违规收费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问题复杂,亟须防治、常治、惩治、根治。

(一)

涉企违规收费,是一个屡禁不止、反复出现的老问题。

整治,其实一直在路上。

从一组数据来看——2022年6月至1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7700多个问题,涉及金额50多亿元;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共查处各类涉企违规收费案件3042件,责令收费主体退还企业13.6亿元。

经过多次整治,涉企收费项目有所减少,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然而,也有部分收费主体通过各种方式“钻空子”“打擦边球”,导致相关问题仍时有发生。

突出表现一:“任性”收费没有边界。

有的收费主体利用强势地位或信息优势将本应由自身承担的成本转嫁给企业,有的借助行政权力和影响力“搭车收费”,有的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设置不合理收费项目或收费过高……像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领域,都是社会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违规收费领域。

突出表现二:规则“缺位”没处说理。

一些地方执法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得企业对遇到的收费问题不敢反映、不愿反映。同时,监管执法面临定性难、处罚难等问题。

企业是经营主体,彻底整治涉企违规收费,才能让企业更有信心,让经济更有活力。

(二)

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制度之网要越织越密,模糊地带当越收越窄。

去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有关举措;一个星期后,《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公开发布。

与以往相比,《指导意见》着力健全涉企收费监管制度,加大违规收费治理力度,更加突出四个“治”:

强化防治——

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通过制定清单给企业一个“明白账”;完善涉企收费政策评估审核工作机制,加强对新出台涉企收费政策合法性、公平性以及社会预期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审核,对存量政策开展专项整治。

强化常治——

加强涉企收费政策常态化宣传解读,让政策走进企业、让企业会用政策;健全涉企收费跟踪监测制度,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强化惩治——

健全涉企收费问题线索收集和处理机制,让企业发现问题有地方说,说了有人管。

强化根治——

加强相关领域收费规范,对乱收费问题多发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清理违规事项、规范收费行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让违规收费无处遁形。

守好“第一道门”,及时“把脉问诊”,突出“全链条治理”……这些制度安排,抓住了关键,意味着我国的涉企收费改革正从“减负治标”转向“制度治本”。

(三)

改革之难,难在突破既有利益格局。

事实上,我国针对涉企收费的文件早已有之,“清单外一律不得收费”已经喊了很多年。立足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政策落到实处,坚决斩断伸向企业的“黑手”。

共建共治,方能成事。

3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个部门介绍了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有关情况,传递出共商重大问题、共抓任务落地、共享典型经验、共治违规行为的积极信号。

市场监管总局提出,加快出台《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分领域完善涉企收费规则指南,对违法违规收费主体研究提出联合惩戒措施,曝光典型案例,增强震慑效应。

工信部透露,重点做好出台2025年全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全国企业负担调查等工作。

同时,也有一些地方通过建立整治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等,在全国率先建立涉企违规收费整治长效机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唯有各地区、各部门强化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才能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更好实现对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长效治理。

当然,在做好涉企收费“减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对企服务“加法”,将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与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市场活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

企业活则市场活,企业好则经济好,企业强则国家强。

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敢于动真碰硬,努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方能让广大企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