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迈向世界级湾区新征程上,其他湾区的崛起路径、发展范式、创新趋势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启示?为了进行四大湾区的对比研究,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采访了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立命馆大学教授周玮生、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的全球业务高级拓展经理吴镇龙(Laurent Arribe),希望能从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成功经验中找到可供借鉴的思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独角兽生存
现代国家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南方城市智库的评估中,在科技领域都排在前列。但值得注意的是:独角兽企业通常处于全球产业前沿领域,代表科技未来的方向。2024年,旧金山以190家独角兽排在四大湾区首位,而东京湾区仅8家,排名垫底。同属于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什么两者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的全球业务高级拓展经理吴镇龙(Laurent Arribe)认为,有三个因素对旧金山湾区成为科技湾区贡献突出。首先是发达的教育和科研系统,旧金山湾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不断输送人才。
其次是风险投资和融资环境。几十年来,全球风险资本中有35%至45%的份额流向了旧金山湾区。2021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超过一半流动资金流向了旧金山湾区。资金密度无与伦比。
第三个因素是旧金山湾区多元开放的文化,在这里,超过30%的人口是在国外出生的。开放的思想和人才的流入对科技发展推动力很大。
这种环境,非常有助于独角兽的成长。
周玮生教授则认为:东京在独角兽方面的落后,主要源于创新文化、风险投资、人才引进、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社会结构较为保守,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风险规避的文化占主导地位。这种文化倾向使得日本企业更加关注稳定和渐进式发展,而对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项目的投资和支持较为谨慎,与其他湾区(如硅谷)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文化存在显著差异。
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较为保守,且更多集中在传统行业和成熟企业中,对于早期、高风险的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日本对于科技和创业领域的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相比其他湾区较弱,缺乏多样化的人才和开放的创新氛围。
来自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复盘,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颇有启示作用。有没有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科技金融的支持,能否吸引顶尖的人才流入,对于独角兽的成长非常重要。大湾区2023年有70家独角兽企业,和旧金山湾区还有较明显的差距,在创造适合独角兽成长的环境方面,可学习借鉴旧金山湾区的一些做法。
东京和旧金山湾区如何看待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5年以来,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南方城市智库在采访中了解到,大湾区在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也越来越受关注。
周玮生教授认为,东京湾区的企业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在制造业、消费市场、科技创新和服务业等领域。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快速发展,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扩张和区域合作方面。日本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看到了大湾区在产业升级、创新技术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在投资、合作和业务拓展上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大湾区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与高科技企业的竞争和合作平台,这吸引了日本的汽车、电子、机器人等行业的关注。
吴镇龙介绍,美国主流媒体感叹于粤港澳大湾区如此深远的政策构思和地区之间深度的协作。在世界上,在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到如此大的区域、如此多的人口在这样的规划下互相交流发展。
美国媒体对大湾区的组织方式感到钦佩和好奇,试图了解大湾区正在做什么,是如何开展的,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
同时两位专家也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继续要擦亮国际显示度。让GBA(the Greater Bay Area,大湾区的英文缩写)的影响力不断在海外扩大。周玮生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到日本作一次大规模推介活动,进一步推进中日合作。吴镇龙也建议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之间学术界、商业界和政府之间加强合作交流,让美国主流媒体加深对大湾区的了解,多向美国公众传达大湾区发展的信号。
对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建议
两位专家也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玮生教授认为在科技创新方面,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尚在发展中,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仍然是关键。建议大湾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
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人才流动限制,推动三地的“人才自由流动”。此外,应加强与世界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并为其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国际化的人才集聚效应。
大湾区内的三地在法律、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加强区域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建议大湾区进一步推动政策协调和标准统一,提升区域治理的效率和一体化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建议大湾区加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在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推动全球人才、资本、信息的流动。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区域的开放程度。
吴镇龙说:“如果说旧金山湾区有什么具体经验或做法可供其他地区借鉴,那就是为新人才、新思想的涌入做好准备,欢迎新想法,创造出前所未见的新解决方案。”
吴镇龙举例说,当ChatGPT刚发布时,人们当然明白会有新的市场和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很高的风险——它可能会失败,或者无法按照创造者的预期发展。但它仍然发布了,当然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干扰和调整,但人们仍然希望这样做能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
他认为,对承担风险的开放态度是一种促进地区发展有效的方法,希望看到其他地方也能从中受益。
各湾区之间哪些领域可开展合作
同为世界级的湾区,大湾区和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在很多领域可合作。
周玮生教授认为,日本特别关注大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尤其是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在科技和创新领域的表现。
粤港澳大湾区正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日本在这些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基础,因此在技术合作和创新生态建设方面,日本企业看到了更多机会。
吴镇龙表示,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的肖恩(Sean Randolph)博士曾考察过大湾区,并专门为此出版了一份报告。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无论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基础设施领域还是在金融服务领域,都看到了很多合作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电动汽车及智能驾驶车辆(EV/AV)领域有着显著的优势和互补性,结合旧金山湾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大湾区的制造业实力,两地可以共同开发先进的电动车电池、传感器和自动驾驶算法。特别是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能力优化以及快充技术方面开展合作。
在生物医学与制药行业,可结合旧金山湾区的生物技术创新与大湾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共同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双方可开发下一代智能医疗设备,例如用于远程手术的机器人和健康监测传感器。结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优化设备性能和用户体验。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利福尼亚州去年刚刚通过了更加严格的立法,对所有公司的整体供应链层面的碳排放进行监测和报告。要解决碳排放问题,需要与供应商和制造商合作,而许多供应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旧金山湾区的企业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司能够合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吴镇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很多成为全球领导者的潜力。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共同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在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健康等挑战方面,两个湾区可以加快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去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