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三项与珠海有关的数据,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一是GDP的突破:2024年一季度,珠海GDP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46.64亿元,同比增长6.7%。这一增速领跑珠三角,比全国高出1.4个百分点,表现难得。
二是流量的突破:得益于“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港珠澳大桥不断刷新车流纪录,截至今年4月27日16时5分,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突破1000万辆次。
三是资产的突破:过去的一年中,珠海40家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合计突破万亿大关,较年初增长5.86%,迎来重要里程碑。
进取的数据背后,是这座城市“重塑”自身地位的决心。不久前,珠海提出,力争到2025年末GDP达5000亿元,到2030年末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城市竞争,不进则退。竞逐新一轮万亿城市,珠海准备好了吗?
1.制造业发力 重塑新能级
围绕冲刺“万亿城市俱乐部”,珠三角各市正你追我赶。
去年,珠海的GDP为4233.22亿元,经济总量排在全省第6位。今年一季度,珠海GDP首次突破千亿,达1046.64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位。这也是珠海一季度GDP首次超过千亿元。
整体来看,制造业的强劲增长,成为支撑其争先进位的核心驱动力。
一季度,珠海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94.96亿元,增长12.2%,增速同样位居珠三角第一。重点发展的“4+3”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1亿元,增长13.4%,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9.6%。其中,智能家电、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分别增长27.0%、25.4%、20.7%、11.1%、9.5%、2.6%。
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以及多个重大项目的高效落地投产。以新能源为例,今年一季度,包括海博思创、鸿钧异质结项目等在内的多个龙头项目相继顺利投产,为珠海新能源产业积蓄了强大动能。
“我们十分看好珠海储能产业发展及应用场景,未来将扎根珠海、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样板工程。”海博思创董事长、总经理张剑辉表示,未来将与华发集团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珠海储能产业应用合作,同时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落地,助力珠海构建储能全产业链闭环。
珠海鸿钧新能源有限公司CEO李长红介绍,目前项目一期产能已全面释放,销售打开有序,预计未来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超过百亿元的产值。
任何一座城市的产业升级,往往是艰难又漫长的过程。就珠海而言,历史包袱小、创新环境优是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进一步夯实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关系着珠海的未来。
投资的火热,传递出珠海经济稳健向好的信心。一季度,珠海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一路“狂飙”,以11.3%的增速,位列珠三角第四,打响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竞逐赛。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技改投资的牵引下,珠海工业投资继续攀升,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36.8%。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进一步下降至33.4%。
2.进出口回暖 开放显韧性
5月5日,第135届广交会在广州闭幕。本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比上届增长24.5%,创历史新高。
广交会的火热,折射出外贸的整体回暖。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一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2.04万亿元,增长12%。其中,出口1.31万亿元,增长9%;进口7311.4亿元,增长17.6%。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作为外向型城市的代表,珠海外贸也展示了强大的潜能。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92.44亿元,增长9.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482.86亿元,增长12.2%;进口总额209.58亿元,增长2.3%。
从目的地来看,珠海对美国的进出口增长超过两位数;从产品类型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量达136.58亿元,同比增长22.9%。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建设的推进,跨境电商或将成为珠海“转身”的一个关键变量。
数据显示,自2018年珠海获国务院批准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珠海跨境电商发展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进出口规模6年增长超166倍,占全市外贸比重提升到9.6%,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珠海跨境电商进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倍。
其中,依托7×24小时通关和连通港澳机场的优势,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已成为全国跨境直购出口第三大口岸。
载体方面,继2023年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粤港澳物流园一期和顺圆物流园先后运营,2024年珠港澳跨境电商枢纽基地建设接续“上新”,吸引了菜鸟、京东、拼多多、希音等龙头跨境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集货珠海,支撑全市跨境电商扩容增量、业态多元化发展。
2024年1月,港珠澳跨境商贸全球中心仓正式投入使用,依托港珠澳大桥的供应链优势,重点面向港澳本地居民开展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和山姆云仓服务。目前,中心仓已实现仓发全球、香港“当日达”、澳门“小时达”等业务,日均出口货量约3000万元。
相关的培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据悉,珠海正加快起草全市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拟在主体培育、平台载体建设、品牌建设、服务提效等方面重点发力。
3.流量狂飙 引力长红
城市的发展核心,归根结底是人。目前全国各地对存量人口的争夺日益激烈,特别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越来越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面对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极强的人口“虹吸”,近年来,珠海仍表现出不俗的人口竞争力,常住人员实现连续增长。
2018年,珠海全市常住人口为189.11万人;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突破200万大关;2022年,常住人口达247.72万人,成为广东唯一正增长城市。截至2023年末,珠海常住人口增至249.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同时,全年破纪录地引进各类人才达7万人,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
另一方面,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来自港澳地区的人流车流显著增长,为珠海拓展经济纵深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和机遇。
记者从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了解到,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5年多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车流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经口岸通行的车辆为86万辆次,2022年超过160万辆次;2023年,随着粤港澳三地恢复正常通关,“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的落地,口岸车流出现爆发式增长,达到326万辆次。
截至今年4月27日16时5分,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突破1000万辆次。
当流量狂飙,珠海也有了更大的野心。不久前召开的中共珠海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珠海自我加压,提出力争到2030末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
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差距甚大的大背景下,珠海能否加速提级上位,不仅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发展,也牵连到整个珠江西岸的话语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城市。在最新的部署中,围绕“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目标定位,珠海聚焦13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举措。
这其中,聚焦大湾区建设,珠海提出要全力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积极开展“总部+基地”“品牌+制造”“研发+孵化+产业化”跨区域布局;加快推进港珠澳协同发展,以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为纽带,以现代服务业合作为重点,持续巩固提升港珠澳三地综合竞争优势。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珠海提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率先以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系统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等。
在区域协作领域,珠海立志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切实当好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更多综合性产业经贸大平台,持续向北聚合、向西辐射,推动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
不再低调的“黑马”珠海,渴望用实践来探索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
■样本
一季度过半上市公司营收实现正增长
上市公司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近日,珠海市40家A股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了一季度财务报告,其中过半数公司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
报告显示,一季度,40家珠海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669.09亿元,同比减少5.05%;格力电器以363.64亿元高居榜首,占合计数比例为54.35%,另有7家上市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家。
具体而言,高凌信息较上年同期翻番;英搏尔因公司产品销量增长,营收大增83.8%;拾比佰营业收入增幅为76%,公司分析称主要是报告期受整体制造业回暖影响,加之芜湖新材产线平稳运行,产能释放,公司产品在家电板块的应用量迅速上升;营收涨超七成的还有全志科技,主要是下游客户需求增长致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
一季度,珠海过半数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实现正增长,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的带动作用。尽管营收总额有所下降,但在净利润方面的表现充分体现出了珠海上市公司的“造血”能力。
一季度,40家A股上市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合计72.64亿元,同比增长6.66%,优于A股整体水平(-4.3%),30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格力电器以46.75亿元强势开局,前五名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代表性上市公司占三席。
增速方面,18家上市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正增长,9家上市公司增长率超100%,另有14家上市公司营收利润双增长。
在下游消费电子市场不断复苏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的驱动下,炬芯科技一季度利润同比大增944.28%;受益于早年投资的优必选项目公允价值上升,华金资本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695.38%;溢多利、英搏尔、博杰股份、全志科技扭亏为盈,进入榜单前十。
在一季度年报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40家A股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3.84亿元,同比减少98.75%。这主要是由于上年同期“现金王”前三位均出现大幅下滑,导致整体现金流水平有所收紧。其中格力电器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29.41亿元,同比减少了119.52%,格力电器解释称,现金流量净额的减少主要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所致。
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效率。客观来看,仍有23家上市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正,22家公司实现同比正增长,占上市公司总数过半。其中,丽珠集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9.24亿元,同比增长208.30%,主要系采购及费用支出减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