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时节,崖门水道里的巨兽——“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一片繁忙景象,蓝色甲板上工作人员穿梭往来,为9月份的试航做最后的调试准备。作为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珠海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的生动实践。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珠海做足海的文章,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海岛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数据显示,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市GDP的22.4%,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
珠海将抢抓机遇,深耕海洋,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珠海造”建模出海
伶仃洋的碧波之上,智能养殖平台如珍珠散落,往来游弋的鱼群激荡起蓬勃生机。这跃动着银光的海面,不仅是丰饶的“蓝色粮仓”,更跃动着珠海向海图强、耕耘深蓝的时代脉搏。
相较于广袤的外海海域,近岸与陆基养殖如同一叶扁舟困守港湾——空间逼仄、生态脆弱、效率低下的先天缺陷,在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愈发凸显。
深海养殖平台的崛起,让深海变为“沃野”。近年来,珠海布局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深拓岸海联动,陆海接力统筹建设深远海养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通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是其中的标杆项目。今年5月,该项目在珠海万山隘洲海域投产,通过具有珠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1号、2号、3号,搭配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构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可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约9000万元。
其中,“伶仃牧场1号”作为中控平台,搭载智能化管理系统,具备自主升降沉浮、定时定量自动投喂、智慧渔业养殖监控、网箱集群安全监控等超智能化功能,提升养殖效能。同时,该项目创建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于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有望破解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用海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供给低效、抗风险能力低”等难题。
海洋牧场,不仅是“牧渔”,更重要的是牧育海上平台装备的产业链。造价低、易操作、智能化、抗风能力强的珠海海洋牧场装备,正在创造“珠海建模,全国出海”的示范模式。
截至目前,珠海共有桁架式平台和养殖工船共8座,各式重力式网箱365口,在建海洋牧场项目6个,展示着珠海向深蓝进发的产业雄心。
“唯有先进装备才能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已成为业界共识。”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总经理全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参与设计了38台(套),占比达57.5%,初步占领国内海洋牧场装备的技术高地。
创新支撑共筑海上新高地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乘风破浪、“珠海一号”卫星巡视九天、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屹立深海、全球首台套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面向海洋科技发展前沿和海洋经济主战场,珠海夯实海洋创新支撑体系,打出高校、平台、产业三张牌,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与城市,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据统计,在珠10所高校中涉海高校有7所。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湾区产业亟需”,实体化建设海洋科技等五大学域,以“毁伤与防护、探测与隐蔽、能源与动力、智能与无人”四大方向为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学科群,推动新建学科快速跻身国内一流行列。
“珠海校区成立以来在海洋领域持续突破创新,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中国蓝眼’等国之重器,为海洋信息安全、装备研发等领域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高端人才保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海洋科技学域副主任秦同介绍,未来将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开放合作为纽带,全面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海洋科创机构是聚合裂变的反应堆,让创新要素从“物理聚集”迈向“化学融合”。
据悉,珠海市共有13家涉海科研机构、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30多家、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分别在各自领域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推动珠海海洋经济持续向好。
作为扎根珠海的海洋科研单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实验室”)深耕海洋科技创新、产业赋能、装备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开辟出一条“资源整合高效、协同攻关顺畅、成果转化有力”的特色路径。
“近年来,实验室联合高校院所推动海洋科技挺向纵深、携手涉海企业打造海洋领域国之重器、瞄准政府需求提供科学技术服务支撑,实现海洋科技发展和产业孵化互促双强,为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持续贡献更大力量。”实验室副主任孙冬柏介绍。
科技创新只有应用到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方面,珠海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集聚了中海深海开发、中海福陆、三一海洋重工、番禺珠江钢管、显利造船、烽火网络等为代表的珠海重点企业,构建了“一带双核三组团”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高校、平台、企业联动,成为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4%,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
文旅融合助力海岛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珠海用碧海蓝天作画卷,绘就浪漫的千百种。”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档节目《城市风华录·珠海篇》《跟着歌声去打卡・海岛篇》,从不同维度解码珠海的山海之美、人文之韵,引爆海洋文旅新经济的澎湃声浪。
从珠海市区出发,穿越港珠澳大桥向着伶仃洋深处驶去,一片有260多个岛屿的蔚蓝海域展现在眼见,像一面可以透视历史的镜子,既映照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的景象,也将历史的苦难与辉煌凝聚在烟波浩渺中。
清晨5点的桂山岛码头,咸湿的海风裹着鱼腥味扑面而来。牛仔海鲜档档主邱继平正在码头清点渔获,将刚上岸的石斑鱼、膏蟹等按大小分装,泡沫箱上早已贴好订单号准备发货,收货地点甚至有的远在四川。
“2020年时,我还守着个小摊,举着秤杆在码头等客人。由于游客少,长时间卖不掉的鱼就只能扔掉。”邱继平回忆起5年前的场景不禁一阵唏嘘感叹。
短短几年间,桂山岛摇身一变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增势迅猛,现在的海鲜甚至供不应求,不少深圳、中山的客人专门一早坐船赶过来就是为了吃顿海鲜。“线上订单量较2020年增长100%。”邱继平说,“以前渔民愁网里的鱼卖不掉,现在愁鱼不够多。”
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2025年上半年,万山群岛累计接待上岛游客88.32万人次,同比增长11.80%;旅游综合收入约5.78亿元,同比增长20.54%。
此外,今年珠海海岛游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新局面。1月至4月是海岛旅游传统淡季,但万山群岛客流量增长势头强劲,桂山岛淡季游客达14.47万人次,同比增幅超22%。
亮眼成绩单背后,珠海不断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养护海岛绿美生态、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及海岛精品旅游要素,打造万山区海岛高端品牌酒店集群,开发以“渔业+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海岛文旅消费新场景,塑造特色海岛文旅IP。
碧海为卷、蓝天作幕,珠海向海而兴的奋进姿态,已写在深海养殖的“蓝色粮仓”里,刻在源源不断的海工装备订单上,融进万山群岛“淡季不淡”的消费热潮中。以浪为鼓、以潮为号,珠海将全力构筑“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为全国沿海地区谱写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珠海样本”。
■新实践
“三海联动”重塑
珠海经略海洋新格局
近日,珠海海洋牧场再添“利器”——4座1万立方米经济型半潜桁架式网箱从研究设计正式转入工程实施阶段,标志着我国桁架式网箱的小型化和经济型研发获得实质性进展。
这组“蓝色方舟”的加速入列,正是珠海以改革密钥激活“向海图强”引擎的生动缩影。
2024年以来,珠海打出体制创新组合拳:单独设立市海洋发展局统筹决策、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体制机制、组建全省首家地级市海洋集团——三大改革握指成拳,构建起“三海联动”新机制。
在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工人们将饲料投放至重力式网箱中,激起水中鱼群一片欢腾。该项目从立项到投产用时不到一年,正是珠海“三海联动”机制的典型实践。
鲜为人知的是,珠海虽是海洋大市,海洋产业基础也比较雄厚,但由于自然保护区、国际航道与锚地的存在,导致可用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海域空间资源极为紧张。
为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万山区等主动作为,创新推行“四个一”(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举措,打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最后一公里”,为珠海市海洋集团等企业的海洋牧场项目落地“开绿灯”。
2024年,珠海释放3389公顷蓝色发展空间,推动用海项目获批40宗,让企业体验“拎包入住”式用海服务。
此外,在政策保障上,珠海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相继出台《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珠海市推进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集中投入海岛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洋装备登记备案制度,让深海养殖平台从“重资产”变“硬通货”,去年首批2800万元海洋牧场装备抵押贷款落地,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三海”联动一年以来,珠海逐步拓宽“蔚蓝”经济新通道,海洋牧场智慧养殖平台“格盛1号”迎来丰收,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顺利完成深海科考任务……一项项“全国首个”“全球首创”,成为珠海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生动注脚。
向新图强、向高图强、向远图强,珠海正手握改革利器、创新密码,在建设海洋强省的壮阔航程中劈波斩浪、奋楫领航。
2025年上半年珠海
海洋经济工作成绩单
●全市水产品产量约19.14万吨,同比增长6.7%,产量增速居全省前四;
●渔业产值50.71亿元,同比增长5%,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
●新增养殖平台2座,新增养殖工船1艘,共计新增养殖水体17.4万立方米;
●截至目前,珠海共有深水养殖水体128万立方米,包括桁架式平台和养殖工船共8座,各式重力式网箱365口,在建海洋牧场项目6个;
●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建成投产;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