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一种选择 “小而美”产业的长期主义实践

2025-08-26 09:35:08 南方日报-珠海
A- A+ 76

今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处处涌动着迎接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热潮。而在南海之滨,珠海正悄然展示着另一种实力:公路自行车手“秒速”通关,机器人协助残障者起居,视障人士候车时间缩短35%……这些惊艳科技的背后,藏着一座城市长达45年的坚持。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诞生于南海之滨,以“小而美”的底色开启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发展探索。当其他城市追逐短期经济增速时,珠海选择了一条看似“慢半拍”的路:摒弃粗放式增长,静待高新技术产业开花结果。

如今,这座城市的耐心与坚持,正以“创新之城”的姿态迎来历史的回响。

十字路口的选择

1980年的南海之滨,刚从农业县脱胎的珠海经济特区,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那时的珠海,面临着“三无”的窘境:没有资源,没有人才,更没有科技产业。与此同时,打鱼当上万元户、组装电视机就能获得暴利的财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面对这样的现实,是随波逐流追逐短期利益,还是另辟蹊径谋划长远发展?这个问题,如同一个时代的考卷,摆在了珠海的面前。

上世纪90年代,当全国各地都在争相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珠海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费解的决定——将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为先导产业。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犹如一场豪赌。但如今看来,这不仅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深刻领悟,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实践。

1992年,一个震动全国的消息从这里传出——珠海要重奖科技人才!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宣布奖金金额的时候,全场都沸腾了,欢呼声、掌声久久不停。”原珠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卓家伦曾参与筹备珠海首届科技重奖颁奖大会,见证了珠海科技重奖的诞生、发展、完善、变革全过程。“科技重奖为珠海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诠释了珠海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他说。

受到科技重奖的感召,求伯君、史玉柱等一批科技精英纷纷南下,在这片热土上开启了创业征程,成就了“黄金一代”的佳话,成为珠海科技创新重要的生力军。

不止如此,珠海还开创性地建立了技术成果入股制度,出台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对高新技术企业用地给予特殊优惠。这些今天看来平常的政策,在当时却是破冰之举,在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方面为全国进行了宝贵的探索。

为破解产业载体不足的瓶颈,1999年,珠海对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创新性地采用“一区四园一基地”的分散布局模式,赋予园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这一改革举措迅速见效,当年即吸引51个优质项目落户,新增投资22亿元,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回望这段历史,珠海的选择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路径抉择,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关于如何发展的生动探索。

慢与快的辩证法

从积极层面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珠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995年,珠海16家企业跻身中国外资500强,丽珠医药、伟创力等企业成为行业龙头;2004年,珠海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1.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突破四成;2022年,珠海高新区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综合评价排名稳居第17名。

高新技术路径的选择,也使珠海守住了良好的生态家底——2005年,珠海人均绿色GDP达30443元,位居全省首位,成为珠三角生态环境最优的城市之一。

然而,任何选择都伴随着代价。在经济特区发展的初期,拒绝“三来一补”可能导致工业产值增长缓慢,与深圳、东莞等城市相比,错失了快速积累原始资本和扩大产业规模的机遇。

“有些人说我太死板,我理不了这么多。”面对争议,广东省委原常委、珠海市委原书记梁广大的态度很坚定,“那样做看起来发展快一点,但到头来损失很大,很难弥补,我们不能走这条路。”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珠海一度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一些项目因市场定位或技术转化问题未能达到预期,如巨人集团等企业因未能适应市场变化而逐渐衰落,成为探索路上不可避免的“阵痛”。

与对岸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珠海的GDP增速曾一度不温不火甚至被调侃为“慢行者”,但正是这种敢于“慢”的定力,换来了更可持续的“快”:2024年,珠海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15.0%和12.1%的增长,合计贡献了近七成的工业增长。

45年后的新考题

进入21世纪,珠海进一步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位。

2008年,珠海航空产业园正式开园,成为广东省唯一的航空产业专属经济园区;2015年珠海提出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核心引擎;2024年“4+3”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这些里程碑式的发展节点,共同勾勒出经济特区产业腾飞的清晰轨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站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的时间节点,何以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竞争力,成为时代给珠海出的一张新考卷。

对此,珠海提出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打造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材料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超500亿产业集群。

同时要建立分层次企业培育机制,力争全年产值超百亿企业达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100家。

珠海还加力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努力在类脑智能、开源生态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速建设“云上智城”,加快打造“天空之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不仅延续了珠海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布局,更在新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从“引进来”到自主创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

回望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科技重奖到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从拒绝低端产业到坚持绿色发展,再到如今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珠海的每一步探索都带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也留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考。

45年的产业选择,恰似一场与时间的博弈——赌的是对规律的敬畏和对创新的信念。

■大事记

1984年

珠海确立以工业为主的发展定位,开启首轮高速发展时期

1985年

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前身)、丽珠制药、凌达压缩机、佳能代工厂等一批企业落地生根

1992年

首开全国重奖科技人才先河,大批科技人员、机构和企业南下珠海

1993年

发展方针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

1995年

16家珠企跻身外资500强

1998年

首个地方性海洋开发试验区成立,出台了《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等文件

1999年

珠海与中山大学签署共建校区协议,摘下“没有大学的特区”帽子

2001年

南方软件园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2003年

珠澳跨境工业区获批成立

2004年

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008年,珠海航空产业园正式成立

2010年

中航工业通飞、路博润、三一重工、壳牌、长隆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2017年

设立首支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珠海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2020年

提出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2年

首个百万平方米5.0产业新空间动工;新能源产业集群产值超过500亿元

2024年

提出建设“天空之城”“云上智城”

■问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珠海如何打造大湾区高端产业新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作为珠西都市圈核心城市,珠海如何发挥独特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报特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就珠海产业发展路径提出战略性建议。

南方日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珠海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林江:珠海拥有高端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具备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具有优质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城市地价和生活成本相对广深港等城市更低,更具吸引力,适合发展宜居宜业的生活圈;珠海通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和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已成为港澳资源对接内地的重要窗口;珠海港和江门港可与香港港口形成互补关系,成为港澳货物进入内地的物流集散地和分拨中心;横琴及周边地区可承接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独特的创新合作模式。

然而,也要注意到珠海目前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与中山、江门等其他西岸城市协调性不足,在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目前创新资源(如高端人才、科研机构、资金等)更多集中在珠江口东岸(如深圳、广州),而珠江口西岸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相对珠江口东岸差距较大。

南方日报:珠海在大湾区产业布局中如何找到合适的定位?

林江:一是打造珠江口西岸现代服务业高地,重点发展现代金融、跨境电商、国际会展等产业,形成与港澳错位互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二是依托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的优势,打造湾区领先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三是与港澳合作发展海洋科技、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

南方日报:珠海如何与珠西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做强都市圈整体实力?

林江:珠西城市在特色产业集群上各有侧重,在广深港澳聚焦科技研发与总部经济的格局下可通过与广深的科技资源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完全可以承接广深的中端制造环节,形成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如果能够通过建设区域性教育和医疗中心,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至珠西,通过加强与港澳的公共服务合作,引入港澳的教育、医疗资源,将有助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珠中江生活圈,吸引广深港地区居民流入珠西。

事实上,公共服务领域的改善可增强珠西地区的宜居性和对各类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推动珠西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竞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明确分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四市可以各展所长,实现合作共赢。

■数读

2024年珠海重要产业数据一览

2024年珠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79.06亿元,同比增长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87万元,同比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6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93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2500.52亿元,增长2.4%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4+3”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集成电路业、精细化工业、智能家电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分别增长35.2%、21.4%、15.9%、12.8%和7.2%

2024年共有5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2024年,全市专利授权量共2.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5万件。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8.13件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占比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