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加快打造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材料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超500亿产业集群;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0家……
近日,《珠海市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下称《计划》)发布,明确了10个主要预期目标,系统部署了涵盖经济增长、民生福祉、城乡融合、海洋经济建设在内的十大重点任务,旨在将珠海打造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2025年是大湾区新引擎加速运转的一年,是创新动能澎湃涌动的一年,更是区域经济加速跃升的一年。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历史交汇点上,围绕预期目标,珠海如何抢抓机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找到城市突围的“关键密匙”?
密匙1
新引擎:推动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近日,珠海联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标名:联邦优利泰®)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产能转化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品种。
这一突破性进展彰显了珠海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在协同发展中的强劲动能。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联邦制药集团进军内地市场,在珠海金湾区投资设立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
为开拓生物制品生产布局,联邦制药集团利用横琴的优惠政策,结合珠海载体空间大、产业集聚的特点,在合作区投资设立生物制品研发总部联邦生物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并在金湾区设立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珠海联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实施“横琴研发+珠海生产”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横琴+珠海”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珠海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重塑产业价值链的生动实践。
《计划》明确,珠海将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二阶段开局起步,推动琴澳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建设。
具体而言,珠海将健全珠琴协同联动机制,支持合作区在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法律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琴澳一体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强产业合作、招商联动,支持合作区发展“四新”产业,积极探索构建“横琴研发+珠海制造”“横琴平台+珠海服务”等产业发展新模式。
从合作区发展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澳珠极点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澳珠极点既是强强联合带动发展的“火车头”,更是密切内地与港澳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的“排头兵”。
《计划》提出,探索珠海有形资源与澳门无形优势更好结合,深化珠澳机场、港口合作,推动珠港机场战略合作升级。
同时,珠海还将携手澳门推动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深化澳珠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持续优化“跨境通办”服务,便利港澳企业、居民在珠海发展。
“澳门在融入全球供应链、吸引国际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珠海有充足的产业发展空间,合作区则有先行先试政策。”珠海先进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龚斌表示,三方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将形成新的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共同提升产业能级量级。
密匙2
新动能:加快打造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位于金湾区的珠海摩天宇新厂区投产,年维修能力可达260台;在富山工业园,鸿钧新能源17.6MW光伏项目举行交付仪式;在香洲区,珠海低空智联应用测试基地正式启动,旨在为珠海无人机企业提供“一站式飞行服务”;总投资达4亿元的高端有机硅新材料项目落地珠海经开区……
短短一个月内,珠海产业建设好消息频传,一批“大厂”“大项目”集中上新,推动珠海在经济增长的赛道上加速冲刺,在产业创新的前沿持续领航。
曾经的珠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优势,成为了中国经济特区中的一颗耀眼新星。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浪潮奔涌的当下,珠海正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城市突围的“关键密钥”之一。
《计划》提出,通过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大抓手,推动实体经济跃升与产业转型升级。
珠海深谙“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发展逻辑,积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根据规划,珠海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打造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材料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同时,珠海还将建立分层次企业培育机制、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力争全年产值超百亿企业达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100家,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全年签约项目协议投资额超1200亿元。
在更具想象力的“未来产业”方面,珠海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努力在类脑智能、开源生态等领域实现突破。
具体而言,珠海将加快建设“云上智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出台RISC-V生态建设行动方案,完善算力、算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聚焦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主控芯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发力。
加快打造“天空之城”,推动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搭建全数字化低空空域管理及市场服务系统,借助“双航展”平台吸引更多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和项目,高标准筹办第二届亚洲通用航空展。
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正呼啸而至。展望2025年,珠海将瞄准目标定位,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密匙3
新赛道:构建“3+3+1”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崖门水道,长逾155米、高如9层楼的珠海深远海养殖工船雄踞在岸,宛如一道横亘在眼前的城墙,悄然改变我国海洋养殖历史的流向。
近日,珠海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命名仪式在江门举行,预计今年6月交付使用,开启中国深远海智能养殖的新阶段。
作为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是一艘船舶和钢制网箱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养殖航母”,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
“湾区伶仃”号配置电力推进系统,能够在南海海域寻找最佳养殖区域并自主躲避台风,同时通过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为鱼类创造“准野生”生长环境的同时,省却大量换水能耗。未来,该养殖工船将以珠海万山群岛为核心运营海域,重点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品种。
珠海海洋集团董事长梁凯斌表示,“湾区伶仃”号对养殖规模化、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成为珠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珠海以“海”为名,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是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如何守好这片海,做好“海”的文章,关乎珠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脉。
近年来,珠海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持续激活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不断夯实以海岛旅游、海工装备为代表的第一增长曲线,同时不断探索海洋牧场创新发展模式,快速拉升以深海养殖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逐步铺开海洋经济“新图景”。
锚定“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发展目标,《计划》明确,构建“3+3+1”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临港油气化工、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深海探测未来产业。
同时,推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和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完善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海岛高品质酒店和精品民宿集群。实施最美海岛建设行动,推动桂山岛打造“百千万工程”海岛样板。
浩瀚伶仃洋上,珠海厚植“蓝色经济”发展沃土,为建设“海上新广东”打造更广阔的舞台,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珠海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