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珠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06-13 09:15:36 珠海特区报
A- A+ 108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了强调。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途径在哪里?对于加快推动珠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

  (一)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体增长质量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来自于生产率。生产率是“以投入与产出之比,衡量单位投入的产出水平”。从投入的角度看,生产率可分为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前者指产出与一种要素投入之比,如劳动生产率为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后者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综合要素指资本、劳动、能源及其他要素等两种或多种要素的组合。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判断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实际中测算的大多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索洛余值法”,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被定义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

  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体的增长质量和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准,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

  2022年我国经济从总量上看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并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七成,但是全要素生产率不足美国的一半。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动力源泉,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一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主要靠创新驱动,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大的动力来源。只有推动技术创新,在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效率提升。效率提升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制度改革、产业结构升级、要素优化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

  珠海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2022年,珠海市GDP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往年高基数下,仍分别实现2.3%、6.9%的增速,全市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但是全市面临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土地资源受限、工业投资总额不高等压力,基本生产要素重复投入带来的边际产出递减,经济增长动能仍不足。

  (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技能人才不足,人口红利正逐步消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珠海市15-59岁人口数量为18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12%,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下降4.65个百分点。在全国人口达到峰值的大背景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或将进入加速期,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人才短缺,企业员工技能水平与机器设备使用要求不匹配,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022年针对珠海市制造业的监测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反映技能人才存在缺口,特别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二)土地资源禀赋受限,正从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型。为加速产业载体提容增效,解决“企业成长”空间受限问题,珠海大力开展土地整备工作,建设5.0产业新空间。2022年格力、华发、大横琴集团已明确厂房建设地块43块,总投资额467.44亿元。2022年已开工25块,总投资额197.41亿元,预计可建成投入使用的厂房面积共约1162.26万平方米。从短期来看,产业载体迅速实现提质增效;从长期来看,全市土地要素由增量向存量过渡的趋势仍未改变。面对招商引资项目的蓬勃发展需求,珠海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的资源配置格局,支撑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工业投资总额不高,未来制造业增长潜能有限。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基石,投资总额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增长的潜能。2022年珠海市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虽已位居珠三角九市前列,但投资总额仍不高,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有限。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改革,实现效率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首先要提高政府各部门的重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建立测算评价指标,细化指标分解、硬化约束举措,引导行业、部门主动作为。同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等。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动力变革。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积极参与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搭建国内外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加快布局海外离岸创新机构。

  (三)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速质量变革。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专项资金,尽力争取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现有财政支持资金,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积极前瞻谋划专利密集型的未来产业,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打造“元宇宙超级试验场”的政策、地理位置等优势,探索实施“澳门资源+全球先进技术+国际化人才+横琴创新+珠海制造”模式,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当家。珠海市应高度重视并深入理解全要素生产率,营造浓厚的学习和探索氛围,引导各部门、行业主动作为,全力以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关第一党支部、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