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详情

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5-02-10 09:22:22 南方日报
A- A+ 259

●当前,智能化转型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正重塑产业格局与就业生态,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涵盖了就业质量、就业充分性以及量质协同提升的多重要求,接下来还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就业监测预警、就业渠道拓宽、流动渠道畅通、加大教育培训等方面多管齐下,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成效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了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灵活就业蓬勃发展,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工作总体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256万,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较上一年下降0.1个百分点。同年,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年度任务。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

当前,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形态和就业结构,为稳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重要部署,明确把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提出了就业领域的重点改革举措。近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和重要举措。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广东实际,深入研究和思考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重要命题,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为广东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就业机遇的孕育与形成

智能化转型进程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催生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就业增长点,形成了以技术驱动、产业融合、形态变革为主要维度的新就业创造体系。

一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与新兴产业崛起,创造大量高技能就业岗位。例如数据科学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

二是在智能化推动下,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改造并形成产业间融合共生态势。智能化对多个传统领域产业快速渗透,形成技术赋能与流程再造机制,提升就业潜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例如智慧农业数据分析师、工业机器人操作员、无人配送调度员等多种新岗位不断涌现。

三是智能化转型带动企业趋向数字化、平台化、共生化,各类新就业形态涌现和发展,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例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电商主播等。此类就业呈现去中心、灵活性、门槛低的特征,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普惠性就业机会。

此外,智能化推动人机协同等新工作场景的应用与推广,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催生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终身学习的更大需求,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短期与长期挑战的双重叠加

必须看到,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加快,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结构性调整因素叠加,给就业的量与质带来了新挑战。

短期内,智能化转型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传统岗位被替代的挑战。一方面,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劳动密集型岗位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负向影响比较显著,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形成就业替代。另一方面,诸如数据科学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新岗位不断涌现。根据笔者主持的华南师范大学与暨南大学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上述两类效应在短期内处于基本抵消的态势。

长期来看,智能化转型一方面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就业岗位的转换提出了新要求,新的产业结构对劳动者就业充分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值得持续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催生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涌现出多种新就业形态,对劳动者工作时长、就业条件、劳动报酬、职业安全、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等就业质量不同维度产生影响。基于此,持续保持就业稳定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更大挑战,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灵活就业群体等为代表的重点群体上,如高校毕业生技能错配与“慢就业”并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面临挑战,灵活就业群体就业质量亟待提升等。

多管齐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为更好应对多重挑战,广东等多地将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的工作定位。2024年,广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建成首批153个标准化就业驿站,4386万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密集组织招聘、加力稳岗扩岗,通过社保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一系列促就业保民生的政策举措,帮助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由于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涵盖了就业质量、就业充分性以及量质协同提升的多重要求,接下来还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就业监测预警、就业渠道拓宽、流动渠道畅通、加大教育培训等方面多管齐下,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成效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智能化时代的就业变革要求突破传统治理框架,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就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要从制度设计、政策联动、技术赋能、群体适配等维度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促就业体系。在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基础上,应对就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结构性矛盾,针对劳动力市场中不同就业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推动顶层设计出新,探索完善促进就业的总体机制和专项机制,进一步强化和健全就业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协同联动促就业的全局化体制机制,尤其推动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就业稳定。

二是加强就业监测预警,细化多维政策。构建多维度、全要素的就业监测体系。当前劳动力就业监测多侧重于就业数量指标,对就业质量指标覆盖存在局限。需加强就业质量监测,拓展就业数量跟踪,通过多元异构数据融合传统调查数据和网络平台数据,及时获取多维度就业信息,实现对就业数量、质量、结构等要素的全方位监测。更新监测预警机制,提升政策精准度,将就业的高质量、充分性与协同性纳入同一监测分析框架,形成完备的测度指标体系。

三是创造就业新领域,拓宽就业新渠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的核心技术领域,以其高技术门槛成为了新就业领域中的一块重要高地。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塑就业格局,突破固有劳动关系、工作时间和场景限制,拓宽就业领域,借助技术手段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为年轻人找到创业就业“新方向”。探索形成就业友好格局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注重人才培养,让更多的潜在劳动者具备进入新兴领域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适应新就业形态,相关劳动法律需要进一步明确对数字就业中劳动关系的界定,加强对灵活就业尤其是平台就业劳动者的收入、工时和工作安全等基本权益的保障。例如,通过创新社会保险参保方式、推动职业伤害保险试点等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保障水平。

五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智能化转型背景下需要增强人力资源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适配度。在继续加大重点群体人力资本开发外,对于新就业形态群体,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媒体运营和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和政策支持,鼓励探索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相适应的劳动者数字素养培育与多维技能提升政策。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47305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