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民营企业以全省5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在广东科技创新中作用突出。
据广东省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下称《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广东民营企业研发经费快速增长。2022年入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百亿元级别的有3家;达到十亿元级别的有32家,比2021年多了4家。入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整体抬升的趋势明显。
同时,从区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看,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百亿元、十亿元、亿元级别的入围企业其区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均高于上一年。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各国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难题,企业营收整体放缓。此次《报告》排名依据源于企业2022年营收,由此也可以看出,越是艰难的时刻,企业坚持投入研发越是坚决,以此积蓄新的发展力量。
看研发:
多种渠道掌握关键技术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都在找寻一种力量,叫做“韧性”。广东企业的一大经验是,用强研发来提升企业发展韧性。
报告显示,2022年,在国家和省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下,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产出率,切实发挥创新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地位。
一方面,民企百强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显著提升。广东民营企业100强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10%、3%—10%的企业数量分别为44家、23家,较上年分别增加6家、2家;占比在1%—3%10家,较上年增加3家;小于1%的企业数量为23家,较上年减少11家。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于10%的100强企业有7家,较上年增加4家;3%—10%的企业有33家,较上年增加了7家;占比在1%—3%的企业数量为19家,较上年增加了4家;占比小于1%的企业数量为41家,较上年减少了15家。
2022年,研发费用排名前五位的100强企业涉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其中,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614.01亿元位居榜首,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均出现上涨。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多种渠道掌握关键技术。
在实际填报调查问卷的92家广东民营企业100强企业中,自主开发与研制、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或人才、企业并购或合资已成为企业关键技术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自主开发与研制为最。2022年,有78家企业关键技术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64家来源于引进技术或人才,49家来源于产学研合作,24家来源于企业并购或合资。与上年相比,采取自主开发与研制、产学研合作、企业并购或合资作为关键技术来源的企业分别增加2家、3家、4家,采取引进技术或人才的企业数量下降1家。
数据显示,2022年,民营企业100强共申请国内专利60976项,其中发明专利32199项;国内专利授权量4597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679项。民营企业100强国内外有效专利合计为253782项。其中,国内有效专利为228829项;国际有效专利为24953项。2022年,有效专利数量排名前三的100强企业分别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缺席调研,据了解,其2022年有效专利数量为117380项。
在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90家实际填报的100强企业中,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14家,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12家,参与“领域类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企业6家;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企业6家,拥有经认定的省部级研发机构226个。
2022年,广东民营企业100强继续保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外单位的研发合作。有36家100强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外单位支付研发经费。其中,支付的研发经费占企业研发经费比例超过10%的企业有7家,占支付外单位研发经费企业数量的19.44%。
看能力:
科创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增强
广东民营企业100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仍以自筹为主,政策性资金支持持续提升。
2022年,实际填报的100强企业中,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于自筹资金、政策性资金、合作方资金投入的企业数量分别是86家、58家、13家,比2021年分别增加了5家、20家、2家,占填报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5.55%、64.44%、14.44%;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公司投入的企业为23家和3家,较上年分别减少5家和1家。
广东民营企业100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获得的支持仍以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主,与上年保持一致。2022年,实际填报的100强企业中,获得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用地等要素保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支持的企业数量分别为55家、49家、34家、13家、5家,较上年分别增加3家、7家、2家、4家、2家,增幅分别为5.76%、16.66%、6.25%、44.44%、66.66%;获得信用担保、科技保险支持的企业为2家,数目与上年相比减少3家,降幅为60%。
在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效应方面,广东省民营企业继续认为税收减免政策作用最为显著。2022年,实际填报的100强企业中,认为“税收减免政策”发挥作用的企业数量最多,为88家,较上年增加2家,增幅为2.32%;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发挥作用的企业数量,分别为62家、24家,较上年分别增加4家、7家,增幅分别为6.89%、41.17%;认为“产业政策”“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发挥作用的企业数量分别为66家、59家,较上年分别减少了8家、2家,降幅分别为10.81%、3.27%。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短板,调研发现,研发投入最大、强度最高的百强企业仍密集分布在珠三角,广阔的县域作为经济腹地的潜能尚待进一步开发。就在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延明指出,数字技术打破了应用边界,可以快速复制到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地区,这为区域平衡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持。
看未来:
企业对科创投入充满信心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尽管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广东企业对科创未来充满信心。在实际填报的广东民营企业100强中,认为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将迎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机遇”“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的企业数量分别为74家和65家,占100强企业的比例为74%和65%。
其次是认为“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带来的机遇”的企业数量分别为46家和46家,占100强企业的比例为46%和46%。
认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的企业数量分别为52家;认为“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企业数量为47家,占100强企业的比例为47%。
以最近火热的大模型技术为例,包括华为、腾讯、佳都科技、云从科技等粤企纷纷推出面向产业界的大模型,大模型正在让广东实体产业迎来“兴奋时刻”。腾讯集团副总裁蒋杰表示,技术是买不回来的,只有对核心技术的投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世界,比如说,虽然很多企业可以接入开源大模型,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底层技术,遇到“说脏话”的大模型时,恐怕也就会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