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午,随着一尾尾鱼苗被投放进养殖池中,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以下简称市海洋集团)投资建设的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正式交付投产。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培育高品质苗种1亿尾,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解决我市海水种业“卡脖子”问题,为海洋牧场挺进深蓝提供更多“珠海芯”。
解决海水种业“卡脖子”问题
水产种苗被业界称为渔业的“芯片”,是现代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从水产种业发展现状来看,珠海的海水种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受海水盐度、水温以及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多年来,珠海深远海养殖的鱼苗都是从外地购买,存在鱼苗运输成本高、时间长、损耗高、易受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海洋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海洋集团充分发挥海洋资源投资开发平台作用,率先投资建设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项目,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优势种”、发展珠海海水养殖“特色种”,全力解决保种、人工繁育等水产种苗“卡脖子”技术。
市海洋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未来,产业园将围绕海鲈鱼、金鲳鱼、石斑鱼、黄立鱼、马友鱼等珠海本地主要养殖品种解决鱼苗供给,在采购上可以大幅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鱼苗成活率、提高产量品质。
据了解,产业园首期投资8300万元,规划面积14.2万平方米(212亩),是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海水种业产业园之一,拥有省内最大单体育苗车间。园区内建有5个现代化育苗车间,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可实现亲鱼保育、产卵受精、种苗孵化、种苗培育、饵料供应全链条种苗生产,投产后每年可培育海鲈鱼、金鲳鱼、黄立鱼、石斑鱼等高品质苗种达1亿尾,能够基本满足珠海海洋牧场的鱼苗需求。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当天的交付投产仪式上,海水种业联合创新中心同时揭牌。该中心由市海洋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以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为依托合作建设。
推动种业创新,双方未来如何联动?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市海洋集团将依托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飞沙村基地),通过养殖性状精心选育,为大湾区海洋水产养殖行业提供数量充足、生长迅速、抗病及抗逆性能卓越的优质苗种资源,确保产业发展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优质鱼种供应(选育、繁育、标粗)、种质资源开发(亲鱼保存、性状挖掘)等功能,同时争取创建国家级广盐性鱼类良种场,助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市海洋集团正着手打造陆海联动模式,通过引进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团队,与国内知名种业科研团队、种业企业合作,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一船四区六基地”发展布局,探索种鱼“海上繁养+工船南北繁育+海岛鱼卵孵化+陆基种苗培养+深海网箱养成”的海陆岛船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种鱼、鱼卵、鱼苗、养殖全产业链闭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渔业“芯片”繁育基地。
“我们通过团队入驻、技术转化等形式,开展海水鱼类良种选育与种苗繁育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盐性鱼类良种保供繁育中心,支撑珠海现代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表示,依托产业园与创新中心,未来将与市海洋集团深入对接,拓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养殖模式创新、装备研发应用、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合作,希望通过3到5年的努力,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进一步助力珠海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