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年,一名葡萄牙人站在香山公园的位置,对着一年前开办的香洲埠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中,海上帆影幢幢,数十间茅草屋层层叠叠,零星散落着几幢砖式结构的楼房。
这张如今保存在葡萄牙里斯本档案馆的照片,为勇于开放的珠海、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无税港”——香洲埠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珠海,“珠江流入南海的入海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直至1980年,这两个字才有了更为精确的所指——经济特区。
今天,站在同样的位置看去,珠海渔女、海上“日月贝”与港珠澳大桥相互映照,成为珠海的城市地标群,也成为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形象的活力门户。
奇迹并非一日建成,变化在45年中悄然孕育。曾经只有“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的珠海,早已今非昔比。
何以珠海?大道之行,开路先锋。
不同寻常路
在珠海香炉湾畔,渔女雕像静静矗立在情侣路旁。在许多年的时间里,这位手捧明珠的优雅渔女,在潮汐涨退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呼吸与成长。
她身后,是情侣路,为国内外游客所钟情。在珠海生活的国际音乐人Danny Anderson被这条曲线优美、风情独特的城市海岸线所折服,“我觉得这里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城市,我最喜欢这里的沙滩……不同的元素在这里交融,这种体验实在太棒了”。
1991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之下,珠海以前所未有的生态理念,率先在全国建设滨海景观路——情侣路。宁可绕一个弯,也不因建设破坏原生地貌和自然环境,是“敢为天下先”的珠海人在当年留下的历史印迹。
在当年的规划建设者眼中,55公里长的情侣路不仅仅是一条马路。
“它把人们引向大海,让这座年轻的经济特区充满活力和朝气,并赋予这座海滨城市浪漫的气质,更彰显了珠海经济特区开拓者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精神面貌。”珠海市第一任规划局局长高兆和曾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与这条情侣路一样,45年来,珠海人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
当试办特区这一伟大决策作出时,特区该怎么建,应当往哪里走,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作最新最美的图画。
为了科学谋划特区建设,珠海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前往东南亚参观学习,新加坡的规划给了他很大震撼,“当时我提出,规划总的要求就是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摸着石头过河”的珠海,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条件、环境容量、资源禀赋,坚持规划引领、生态立市、环保先行,以锚定科技创新与高科技产业为原动力,用坚守初心与底线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路。
科技“破茧”路
珠海很“新”,这是一座崭新的城市,也拥有新锐的人才、创新的发明。2024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900家,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8.13件,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
珠海专利生产能力如此之强,与高强度投入有关,也离不开创新的土壤。
经济特区创立之初,珠海逐步解开计划经济体制的枷锁,率先采用“我方提供土地,外商负责资金”的中外合作经营方式,率先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率先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出台地方“两法衔接”条例,率先出台政府部门权力清单等,凭着创业拓荒的激情,无畏风雨开放探路。
诸多“吃螃蟹”之举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之一。
1992年3月9日,珠海在全国释放一颗“精神原子弹”——“科技重奖”,瞬时让珠海成为全国科技人才和创业者眼中的热土,吸引了求伯君、雷军、史玉柱等被誉为“黄金一代”的创业者,他们在珠海深耕起步。
在珠海,创新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政企协同的共舞。
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年的当下,为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珠海在全国首次把应用场景作为重要抓手写入促进成果转化政策,建立遴选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需求能力清单、标杆案例清单“三张场景清单”制度,共同构成一份企业创新“英雄帖”。
应用场景打通转化瓶颈,创新成果加速破茧成蝶,珠海在一次次上下求索中逐步找到了创新经济发展的钥匙。
珠海是广东陆域面积最小的城市,向上、向新、向海寻找空间,是珠海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伴随珠西科学城、“海上高新区”等加快建设,珠海还将持续“向新而行”。
■数读
珠海经济特区
45年跨越
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479.06亿元,年均增长15.9%
经济总量由1980年全省第17位跃升至第6位
2024年人均GDP17.87万元,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10.9%,人均GDP省内仅次于深圳
城市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36.53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251.85万人
1980—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合计2.28万亿元,年均增长1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9%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