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这里铺设了广东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全自动化生产线,整条生产线均由美的机器人组成,平均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彰显了“广东智造”的先进性。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筋骨强健方能行稳致远。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占有很重分量,也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了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总量中,民营企业占比稳定在92.3%。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全年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20万亿元。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一手抓新兴产业,紧跟科技前沿、时代风口,广东传统制造正在向智造转身,一批民营企业活力迸发。它们不仅是广东经济韧性与潜力的生动写照,更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军者。
技改数转 从“世界工厂”转向智造基地
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中国坚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而广东正是民营经济大省。
过往十余年,广东工业总产值从10万亿元,一路攀高直到翻番至20万亿元,传统产业是重要支柱。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汽车、石化、家电、轻工纺织、食品、钢铁、建材、机械等传统行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利税占65%,从业人员占75%。产量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拥有160多种工业产品,且大部分来自于传统产业。
广东汽车2024年产量突破570万辆,规模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石化领域,涂料产量、合成洗涤剂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家电营业收入超1.3万亿元、占全国超四成、占全球近三成,电视机、空调、厨房电器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提到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广东应该是排头兵,应该率先做出积极的努力,为全国树立一个榜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纲说道。
在智能终端行业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5G+AGV小车方案让物流效率提升30%;5G+SoftSIM通信技术实现生产场景多终端网络连接和全流程监控管理;终端大数据生态系统能够分析网络感知数据,支撑提升终端产品网络性能。
这是广东传统产业从“世界工厂”向智造基地的真实写照。“数智化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萧礼标感叹。早在1996年,蒙娜丽莎就着手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2017年集团上市之后更是把数字化提升为公司级战略。
萧礼标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蒙娜丽莎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装备技术,如数字化喷墨打印设备、智能储坯系统、AGV搬运机器人等。他说:“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减轻一线劳动者的难度,增加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
2024年,广东省全面树立“大技改”理念,一体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供应链的安全性。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认为,格力要带动产业链上的企业转型升级,关键之处在于标准。她表示,格力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强化标准管理,对每一个零部件都有统一标准,并将标准发放到各配套企业,企业按照这一标准生产产品,自然就会改变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格力运用自身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联系各个企业,并对上游供应商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通道。
数智赋能让传统产业向“新”而行,转型升级迸发新势能。饮料行业“黑马”元气森林气泡水,从繁忙的肇庆工厂驶出;起步广州荔湾老西关的菜市场,袁记云饺推动鲜饺生产标准化,已经在新加坡开店……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将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展现全新活力。未来,广东将重点分门别类推动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力争2025年底实现4000家以上重点行业数字化“链式改造”。
厚植沃土 新兴产业生根发芽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及全球地位。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将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2025年伊始,在北美CES电子消费展上,小鹏汇天携最新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海外首秀,吸引了不少外国消费者的目光,广东飞行汽车走向海外舞台。
打一辆“飞的”,正从梦想照进现实。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谭表示,“目前‘陆地航母’已经收获了超过3000台超前预订订单,并计划于2026年开始交付。”
从人工智能到跨境电商,从高端制造到清洁能源,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合作,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以传统制造业为根基的广东,正在全面领跑培育未来产业,以智能驾驶、低空经济、AI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正逐步成长壮大,在广东生根发芽。
目前,亿航智能已经完成了全球首个载人eVTOL产品型号合格证(TC)、标准适航证(AC)、生产许可证(PC)适航三证的取得,同时也即将收获全球第一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运营合格证(OC)。2024年,亿航全年共交付216架载人eVTOL航空器,在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实现盈利,毛利率达到61%。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2万亿元,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3.5万亿元。2024年11月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eVTOL市场保有量有望突破10万架。
在火热的低空经济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明显占据领跑优势,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占全国30%,数量和产业链配套稳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到2026年广东低空经济规模将达3000亿元。
其中,《广东天际新机遇2024——广东低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和广州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集聚全国30%以上低空经济企业,汇集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大疆创新、丰翼科技等全国头部企业,并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广东能够全面领跑的关键,在于打造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以龙头企业强势带动,以高精技术加快创新,形成了更加完备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布局。
依托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广东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不仅在低空经济领域,智能驾驶也成为广东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2月14日,全球科技巨头英伟达披露大量持仓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文远知行当日在美股交易中大涨超135%,连带小马智行、比亚迪等智驾概念股也集体飙涨。
文远知行提供从L2到L4城市级全场景商业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将AI技术覆盖城市的每个角落。去年11月27日,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冲刺全球Robotaxi第一股。
小鹏今年将规模量产自研高性能芯片图灵芯片,可同时应用于汽车、飞行汽车和机器人。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全新方案,把高阶智驾的入门价格下放到6.98万元。而这些智驾企业,均来自于广东。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产品、技术全球领先,“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主责主业,敢于担当、善作善为。”
如今,广东已经形成了智能驾驶产业生态体系,不仅有小鹏汽车、比亚迪等整车制造与智能驾驶量产巨头,还有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和安途智行为代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生力军,更有以无人机技术反哺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的大疆、专注农业自动驾驶的极飞科技、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等细分领域的龙头。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广东为企业先行先试提供创业沃土以及完备的产业链基础,同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创环境。“我在广东创业20多年,这里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优越的创业环境,让我对创造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抱有坚定的信心。”
创新生态 抢占产业变革先机
随着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成果火爆“出圈”,民营企业通过加强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在今年春晚《秧BOT》节目上,速腾聚创生产的激光雷达产品搭载于宇树H1机器人中登台表演,备受瞩目,而这家企业正来自广东深圳。
今年1月,速腾聚创发布了包括人形机器人、第二代灵巧手、全新数字化激光雷达、机器人视觉新品类、关节电机等内容,展示其作为机器人技术平台企业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今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也明确指出,鼓励汽车与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如5G、车路协同)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在广东这片创新沃土上,已涌现了一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制造的民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成为全球行业的领军者。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硬件深度融合,大疆开发出具备自主飞行、智能避障、精准定位等功能的无人机产品,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优必选科技推出的Walker机器人,集成了机器视觉、运动控制、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前沿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移动和操作。
今年1月,乐聚交付北汽越野车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成为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而位于佛山顺德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累计生产交付工业机器人超过8万台。
如今,AI更深入日常生活场景,在旅游、消费等场景频繁应用。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推出AI文旅客服、AI智能翻译等产品,节省人力成本,同时提升了服务的科技感和智能化水平。而安诺机器人通过推出机器人调酒亭等智能设备,完成多种饮料的配制,为景区、酒店、酒吧等场景提供了新的消费体验。
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年产量24万台、全国占比44%,连续5年全国第一。
为何广东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广东的独特优势在于产业基础与创新生态。
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和强大的配套能力,有着雄厚的机电技术基础和数智技术优势。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此前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这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电子元器件到智能装备制造,从软件开发到人工智能算法,广东的产业生态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近年来,广东在人工智能、机器人、5G通信等领域持续发力,形成了以深圳、广州为核心,辐射东莞、佛山等地的创新产业集群。
同时,强化政策引导、培育创新生态,让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发展提速。广东省政府先后出台《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高地。2月5日召开的广东新春第一会,也提出推动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加快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广东打造可持续的创新发展生态,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与民营企业发展相辅相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崛起,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广东机器人的巨大发展潜力将持续释放,让我们对市场前景更加充满信心。”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洪波表示。
■对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软件与系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谢克强:
强化“硬科技+场景”双轮驱动
南方日报: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机器人时代逐步照进现实。在新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广东具有哪些发展优势?
谢克强:广东深耕以制造业为根基的“硬科技”,强调技术落地与产业链协同,形成以工业为底色、应用为导向的创新特质。广东具备全产业链优势,能将整机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以及应用服务聚合为一体,形成了从硬件到软件、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闭环;同时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各行业对智能化升级的需求旺盛,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在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
南方日报:在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上,广东如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
谢克强:强化“硬科技+场景”双轮驱动。一是要加快关键部件研发,将机电技术积淀转化为机器人硬件优势。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谋划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托珠三角精密制造基础,重点攻关伺服驱动器、关节模组、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突破高端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瓶颈,聚焦行业垂直模型(如医疗、交通)和硬件集成,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将数智技术转化为AI算法与场景落地能力。聚焦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要素,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速度的算力服务,推动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在各行业的应用。建设“AI+制造”示范园区,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城市管理、交通等行业的应用,加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家政服务、智慧安防等场景的示范和推广,打造一批大规模使用的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和示范应用场景。通过应用为大模型的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同时也为算法创新提供实际需求。
南方日报: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如何融合发展?
谢克强:把具身智能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结合点。具身智能一方面涉及产业链上下游范围广,包括传感器、芯片、执行器等硬件制造,操作系统、开发框架、算法模型等软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具有很好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具身智能在广东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嵌入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居家养老、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好的反哺带动作用。特别是具身智能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多模态感知、机电软整合和自主性提升,以及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融合、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和商业化落地,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牵引作用。这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及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能充分发挥广东在机电技术与数智技术优势以及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形成叠加优势、倍增优势和引领优势。
南方日报:广东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上还有哪些挑战?
谢克强:广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原始创新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算法模型的研发和顶尖科研人才的聚集方面。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性研究,特别是在通用大模型、高端AI芯片、算法架构等关键领域。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采取更加便捷优惠的措施,针对性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高水平团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汇聚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香港桥梁作用,面向世界加强协同创新,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资源落户广东。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广东在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