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策解读解读信息

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不竭动力

时间:2017-05-24 08:39:48浏览次数:2144来源:人民日报 层级:市级 [ 字体:大:26 24 中:22 20 小:18 16 ]

日前,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有关专家学者表示,《意见》将对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简政放权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举措

浙江下放基层医生高级职称评审权,广东向高校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等权限……近年来,用人自主权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成为广大用人主体和人才的热切期盼。

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薄贵利指出,《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症结,围绕“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列出了四项改革内容,对于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功能定位、释放人才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简政放权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核心举措。”薄贵利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和政府关系作出新界定。当前,我国人才管理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很有新意,直击问题靶心。”薄贵利表示,政府在人才管理方面正确发挥作用,就是要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市场能做的事情交给市场。

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是“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项内容。薄贵利表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对此,《意见》明确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着力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有序分工、良性互动,将为人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薄贵利说。

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全面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在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重应试教育、重知识灌输、轻创新创造等现象。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丹龄表示,好的教育培养模式应该培养、诱导、激发潜藏于人才思维深处的创新因子,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在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中迸发创新创造活力。对于如何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见》指出了方向: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人才培养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意见》明确指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反应,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局长宋亚晨表示,符合实际、有前瞻性的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是重要基础,将需求预测转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动态调整,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形成合力,共同打造。

在宋亚晨看来,《意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首次明确提出要“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他表示,这个提法很好地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精神以及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要求。宋亚晨认为,《意见》中提出的具体措施直面当前改革发展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企业家队伍活力,让企业家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意见》强调,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赵丹龄指出,目前,青年人才已经成为国家人才队伍的主体,以教育系统为例,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45岁(不含)以下占71.65%,“要给机会、给信任、给支持、给自主权,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

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评价机制作用

人才评价标准单一,导向急功近利,“掀锅盖”过勤,“行政色彩”浓厚,往往是“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种种现象表明,因人才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部分人才的成长发展和作用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

web对话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