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珠海市水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5年)》政策解读
时间:2024-11-26 17:11:49浏览次数:479来源:市水务局 层级:市级 [ 字体:大:26 24 中:22 20 小:18 16 ]
一、编制背景
珠海地处南方丰水地区,江海河湖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水关系密切,同时又是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之一,作为湾区重要门户枢纽,发展水经济具有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广阔的先天优势,人民群众热烈期盼,市场主体意愿强烈,特别是近年来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万里碧道建设等治水成果全面显现,为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通过有序引导发展,健全河湖资源经济价值实现机制,挖掘河湖资源经济价值,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水经济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产业,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创业就业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推动广东水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路研究报告》确定广东省水经济的定义为:水经济是指把水资源或水岸空间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利用水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环境属性和生态属性而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提出广东省需要重点引导发展的“水+农业、水+工业、水+体育、水+交通、水+文旅、水+科技、水+金融”等七大水经济新业态。
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事项要求,为加快推动我市水经济发展,特编制《珠海市水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珠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六章25节,采用“正文+项目附表、附图”形式。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域行政管理辖区内的陆域范围和近海岛屿(不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规划基期为2023年,近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
(二)规划原则、目标
1.规划原则。保护优先、安全为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2.规划目标。拓展完善渔业产业,持续擦亮“中国海鲈之都”名片、打造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基地;饮用水及饮品产业争创全国知名品牌;推动水上运动产业蓬勃发展,打造成为中国帆船帆板之都;做精做好滨水文旅产业,建成滨海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培育拓展游轮游艇经济,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游艇制造基地;加强水务科技创新,打造成为水务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围绕“一年打样板、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珠三角水网地区水经济发展路径与模式,形成具有珠海特色的水经济发展路径,构建全市“一带五组团多节点”水经济空间布局。
(三)重点任务
1.拓展完善渔业产业。高质量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优化统筹生态渔业产业布局,拓展生态渔业价值链,提升本土渔业品牌知名度,依托水产种业、现代化海洋牧场及渔港经济区示范项目,形成区域性竞争力强的现代渔业产业集群。
2.推动饮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饮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谋划实施直饮水试点工程,提升原水供给和保障能力,逐步形成知名品牌+特色产品的“1+N”产品布局,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区域性品牌,支持企业争创全国性驰名商标,打造饮用水、酒水饮品产业核心品牌群。
3.推动水上运动产业发展。完善水上运动基础设施,优化水上运动产业布局,打造高质量的品牌赛事、以市场为主体激发活力,重点发展帆船、帆板、海钓、潜水等海上运动,大力推广赛艇、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形成门类齐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滨海滨水运动休闲活动体系,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休闲城市。
4.推进水利风景区、碧带高质量发展。探索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建设一批典型碧带项目,谋划具备开发条件及潜力的竹仙洞水库、吉大水库、金湖水利风景区,升级打造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绿美碧带。
5.做精做好滨水文旅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水文旅项目,传承拓展本地水文化资源,构建海岛多元化旅游体系,进一步优化大环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整合、完善,全面完成旅游业的整体转型,建成“滨海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6.发展特色滨水休闲康养产业。打造“温泉+康养”水疗目的地,突出滨水康养特色,打造海滨旅居城市,完善医疗养生服务,建设滨水医养基地,以绿色环保为前提,充分挖掘一批同时具有生态旅游和休闲康养的滨水待开发区域,用足用活资源政策。
7.培育拓展游轮游艇经济。供给精品旅游航线,拓展水上运输航线,高效利用码头资源、提升游艇制造产业,将游艇业和水系旅游发展作为推动水经济的重要抓手,延伸拓展游艇产业链条,丰富完善游艇和水系旅游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需求。
8.加强水务科技发展创新。鼓励节水设备研发推广,搭建水利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加强水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力争将珠海打造成为未来水务科技创新研究高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9.激活水金融市场。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探索建立水生态银行、完善水权交易机制,为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奠定一定基础。
10.项目情况。《规划》水经济项目库包括海洋牧场类、水上运动类、水利风景区类、滨水文旅类等共计10大类,项目合计60个,其中试点类40个、谋划类11个、探索类9个。总投资(建设或运营)方面,项目总投资69.4亿元,其中试点类65亿元、谋划类1.6亿元,探索类2.8亿元。
三、各区水经济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
香洲区构建“一带一河多点”的水经济空间,通过水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空间优化,打造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全龄友好于一体的城市滨河休闲带。
金湾区构建“一湖两河两基地”的水经济空间,以水文旅、体育赛事发展为主,积极推进沙脊村水乡游、平沙水乡游、三板水乡文创园等项目,探索建设金湖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
斗门区构建生态渔业养殖特色区和连片成网的田园水乡风景带,依托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平台,结合碧道建设、龙舟赛事、水上婚嫁等特色节点,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非遗文化。
高新区构建自然保护区+古镇古村+科技创新多元发展的水经济空间,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同古村、高校聚集区等优势特色,打造“绿水畔城、活色生香”的城市时尚水岸。
万山区依托国家海洋牧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海岛旅游、做大做强海洋牧场,积极探索水生态向水经济转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