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策解读解读信息

《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解读

时间:2022-05-26 15:12:46浏览次数:1066来源:市自然资源局 层级:市级 [ 字体:大:26 24 中:22 20 小:18 16 ]

牵住“产业第一”这个“牛鼻子”,此次珠海市自然资源局推出的《创新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产业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自然资源十条”)干货满满,引人关注。其中,为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我市首次通过特区立法严格管控工业控制红线,避免工业用地随意改变功能,杜绝工业用地“炒卖”。

  坚定不移发展产业: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立法管控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道平在4月24日举行的珠海市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然资源十条”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空间布局、总量管控、资源配置及审批效率等方面问题,吸纳相关城市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措施和思路。

  “优化空间布局,保障产业用地总量”位居“自然资源十条”之首,提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合理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加快推进工业用地控制线立法。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珠海坚持“产业第一”的工作总抓手,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我市全力打好产业攻坚战,以实体经济提速发展为牵引,快速提升城市能级和量级,力争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

  蒋道平介绍,为稳定工业发展预期,我市首次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立法管控,打击炒卖和囤积工业用地,严控“工改居”“工改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通过特区立法而非部门规章对工业控制线进行管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发展产业的决心,更有利于强化工业的空间保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控制工业用地流失,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工业控制线具体划定方面,我市区别于周边城市以区片化进行划定的模式,创新提出将规划和权属结合的做法,精准落实到具体地块,将历年来除村集体留用地以外所有已供工业用地,以及今后新增工业用地,全部划入工业控制线。线内用地如需调整为经营性功能,必须由政府进行收储,调出红线后重新出让,不再允许原业主自行改变功能。鼓励划入线内的工业用地通过“工改工”拓展产业空间,切实保障市委、市政府“产业立市”总目标的实现。

  创新供地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记者看到,“自然资源十条”包括创新供地模式、提供多种供应“菜单”、1.5级开发模式、“零土地招商”“一线工作法”等一系列大胆探索,令渴望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和加速发展的企业备受鼓舞。

  蒋道平说,“自然资源十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多种供地方式,有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以及弹性年限等,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自行选择,“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支撑。”

  针对园区产业招商载体不足、落地慢、企业自建工业厂房成本高的问题,为助力企业项目快速落地,并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我市将鼓励通过政府补贴方式,由各区及国有企业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厂房或定制厂房,以低于市场价租赁给中小企业直接投入生产,待企业成长壮大后,自然资源部门按实际需求支持对其分割转让。

  另外,蒋道平解读说,针对一些短期内需要留白的产业空间和空闲土地,市自然资源局创新提出1.5级开发模式,企业可选择不同年限租赁,3年、5年、7年都可以,特别是在我市西部园区配套不足的情况下,1.5级开发模式可建设一批商业配套,有效解决产业生活设施不足问题。

  此外,我市存在一些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等6类低效用地,特别是主城区一些园区的开发,总体上强度不高。从今年开始,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各区综合施策,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或者“工改工”。同时,该局提出“工业上楼”模式,鼓励企业在满足自用外,将富余的产业空间给引进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可以按层按栋进行分割转让,满足企业做大做强后对固定资产(厂房)的需求,也有利于企业融资上市。

  优化审批流程:精准服务“产业第一”

  “自然资源十条”在服务保障“产业第一”方面提出,创新再造自然资源审批流程,精准服务“产业第一”。

  蒋道平介绍,市自然资源局在审批流程上不断优化,创新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审批,审批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最典型的举措是“拿地即开工”。

  “拿地即开工”是指自然资源部门在产业招商阶段就提前介入,项目一旦确定,可第一时间提供用地红线,以便目标企业提前进行设计,项目在招拍挂前进行预审查、预报建,待取得用地后,可第一时间获得工程许可,实现“拿地即开工”。自去年在富山越亚项目试点成功后,“拿地即开工”模式开始在全市推广。类似的做法,该局还有“标准地出让”“带方案出让”等。

  在规划调整方面,原先需要“二报二批”程序,耗时较长,急需优化。该局对产业项目区分规划调整的不同类型,拓展了控规修正的范围,若产业用地开发强度提高到3.0或产业用地之间相互调整,最快一天可完成审批。同时创新提出局部调整模式,通过该局及相关专家论证把关后,委托各区进行审批,大大简化控规调整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据介绍,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各方面审批服务继续关口前移,创新选派5名经验丰富的服务专员常驻各区,全面参与到辖区产业项目从招商引资到落地投产的全链条全过程,打通壁垒和堵点,快速调动全局资源支持配合项目建设。

  蒋道平表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局将继续紧紧围绕服务“产业第一”发展大局,对标最优最好最先进,持续提升自然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为我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全省新的重要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

  热点:如何加快产业用地整备工作?

  产业用地连片整备是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关键一招,市自然资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十四五”末期将整备“熟地”3.5万亩,并力争5年内统筹新增和盘活工业用地约50平方公里。

  产业用地连片整备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部门集中力量,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需要科学务实,编制土地整备计划并实施;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政策制度方面大胆创新,运用一切可用资源,综合施策,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记者采访获悉,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已加快开展产业用地整备工作,锁定目标,切实将“生地”做熟。

  据介绍,该局已逐宗摸清2022年计划整备的7000亩用地中“生地”与“熟地”的差距,以今年下半年全面完成“熟地化”为目标,通过目标倒逼行动,高效推动整备工作,为优质产业项目提供充足连片土地空间。

  为打造高品质连片产业空间,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急需跟进。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各区要倍加珍惜集中连片的增量土地,用好增量空间,进一步将“三通一平”的“熟地”提升成为配套完善的“优质地”,实施园区投入倍增计划,夯实产业园区承载力,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精准布局各集中连片整备区域的主导产业,形成园区集聚发展优势。

  据悉,我市已经提前谋划后续“十四五”期间的“熟地”整备,市自然资源局将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各区进一步加大产业用地整备力度,提前谋划将“生地”做熟。加快实现从“产业等空间”到“空间等产业”的重大转变,持续释放优质空间,为珠海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小企业
规模自测

政策雷达

政策
一点通

公众号

视频号

企业咨询
热线

客服在线

返回顶部

« 收起

web对话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