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南海之滨的壮行号角,赋予珠海“经济特区”之名,更在这片土地的基因里深植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密码。伶仃洋畔,潮起潮落,从昔日边陲小镇到如今的现代化花园海滨城市,珠海始终以“破冰者”的姿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卷轴上镌刻下无数震撼人心的“第一”。
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织机声,奏响对外开放的先声;“土地五个统一”的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百万科技重奖”的惊雷,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响彻神州;港珠澳大桥的世纪跨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拔节生长,为“一国两制”新实践绘就惊艳长虹……每一个“珠海答案”,都是对改革命题的勇敢应答;每一次先行先试,都在“春天的故事”里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历史的回响,总在继往开来中愈发清晰。2025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将迎来45岁生日。从中国航展的引擎轰鸣,到耕海牧渔的航迹辉映,再到“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的创新突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愈发炽烈。
今日起,珠海传媒集团推出“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 致敬珠海经济特区45周年”系列专题报道。我们将循着历史足迹,聚焦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跨境合作等领域的标杆案例,聆听改革亲历者的初心故事,解析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探寻这些“珠海探索”如何淬炼为“标杆示范”。
当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珠海的“首创”故事,既是一部特区成长史,更是中国改革的生动注脚。让我们共同翻开这一页页浸润勇气与智慧的篇章,在回望中汲取力量,为这座城市继续当好“探路尖兵”鼓与呼,共同书写更壮阔的改革新篇。敬请垂注。
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工业企业香洲毛纺厂的机器轰鸣,到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的开门纳客,珠海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为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写下了开创性注脚。这些敢为人先的实践,既是一座城市砥砺前行的成长年轮,更是中国对外开放壮阔征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破冰:工业与服务业的双向突围
1979年11月7日,珠海吉大景山路上,香洲毛纺厂机器轰鸣。这个仅有238名职工的新工厂揭幕,却吸引了57国驻港澳领事和500余家厂商代表前来——因为这里是全国首家采用“三来一补”模式的工业企业。
来自波兰、德国、日本等国的24台先进设备在此运转,“世界毛纺大王”、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创始人曹光彪投入的资金与技术,与珠海提供的土地相结合,织出了特区工业发展的“第一匹布”,开内地吸引外资的先河。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核心,是外商提供原料、设备、技术,珠海企业加工后收取劳务费,或以产品抵偿设备价款。香洲毛纺厂“借鸡生蛋”,用十年完成蜕变,从依赖港资的补偿贸易企业成长为自主经营的外向型龙头。这一模式不仅为当时工业基础近乎空白的珠海积累了原始资本,更成为珠海工业前10年发展的鲜活缩影。
几乎与香洲毛纺厂的工业探索同步,珠海在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也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10月,石景山旅游中心签订合约,合资双方计划参照港澳成熟模式打造一家酒店。1980年10月12日,毗邻澳门拱北的石景山旅游中心首期竣工并对外试营业。
石景山旅游中心是一家综合性涉外旅游酒店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它的成立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出台早了整整8年,开创了“外商负责资金、珠海提供土地”的合作模式,还率先推行劳动合同与浮动工资制度等一系列市场化举措。
石景山旅游中心投资者、澳门商人吴福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的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不但开启了珠海的外资时代,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写下重重一笔。它的出现是一种突围,也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
辐射:从单点突破到集群生长
石景山旅游中心的成功,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港澳资本投资珠海的热潮。霍英东、何贤等港澳知名商人纷纷踏足珠海,珠海宾馆、拱北宾馆、珠海度假村酒店等我国最早一批中外合作、合资酒店相继建成。这些项目填补了当时珠海涉外旅游设施的空白,更成为港商澳商了解内地市场的“桥头堡”,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早期外资项目的示范引领效应,也在数十年间持续发酵,推动珠海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升级——
在工业领域,1988年港商贺良梅在珠海南屏创办的天威打印机色带制造厂,从350平方米场地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全球通用耗材龙头企业,带动珠海形成覆盖原材料、零部件、成品的完整打印耗材产业链;1993年港商蔡金乐投资的珠海联邦制药,如今成为珠海医药健康制造业的领军企业;1997年由香港财利船厂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显利(珠海)造船有限公司,不仅将香港百年造船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珠海,还推动了珠海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发展。
在服务业领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2006年,珠海市政府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合作成立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引入香港先进管理模式。2025年,由珠海航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珠海航展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揭牌运作,珠海会展业开启中德合作新篇章,珠海“双航展”时代迈入新阶段。
蝶变:开放基因铸就发展底气
四十余年间,珠海的外资经济版图不断扩大升级,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自主创新,从单一工厂到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每一步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活力。
据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珠海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8569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1.10亿美元。其中,香港、澳门是珠海第一、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22.36亿美元、98.31亿美元,两者占比达78.5%……经济纽带,将珠港澳三地的发展血脉紧密相连。
外贸版图的扩张同样令人瞩目。珠海外贸出口从1979年的不足亿元,先后突破百亿元关口、跃上千亿元台阶,到2024年年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242亿元,与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编织起纵横交错的经贸网络。
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4月,“珠海—巴西”直航航线,不仅将航程缩短30天,更带来30%以上的综合物流成本下降。这条跨越半个地球的“蓝色通道”,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珠江口西岸制造带与拉美市场的双向通道,让“湾区制造”与拉美商机加速碰撞。
立足新起点,珠海也正在加快发展航空物流业和港航服务业,加强与港澳的高效联动,持续推动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珠西国际航空运输枢纽等建设,推动高栏港从生产型港口向贸易型港口转型、打造成为中国连接以巴西为主的拉美国家的重要贸易标识港。
在开放基因的滋养下,珠海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正沿着海陆空立体通道,向更广阔的世界持续辐射。
记者观察>>>
从香洲毛纺厂24台进口设备转动的初始动能,到18569家外商投资企业扎根的繁茂生态;从石景山旅游中心“土地换资金”的破冰尝试,到香港、澳门成为珠海第一、二大外资来源地的深度交融——珠海的外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切片。
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创举,远不止于引入资金与技术,更在城市肌理中刻下了开放的基因密码。这种基因的传承,让珠海在全球经济浪潮中始终保有敏锐嗅觉——2024年,珠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9家,增长率61.6%,印证着外资向价值链高端集聚的新趋势。
四十余年风雨兼程,珠海的探索早已沉淀为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色。这份底色,不只是对过往“首个”的回望,而是向着下一个“第一”持续奔跑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