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 | 中型,小型,微型 | 适用区域 | 珠海市,市直属,香洲区,高新区,斗门区,鹤洲新区筹备组(保税区、万山区),金湾区(高栏港),横琴 |
有效期至 | 文件中未注明 |
一、以“产业第一”为切入口再造政府系统业务流程。市政府工作部门要以“产业第一”为切入口,排查部门内部制约发展的问题和障碍,逐项审视现行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建立流程再造任务清单,科学整合工作职能,加强部门业务衔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效率、工作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市政府办公室作为市政府综合协调机构,各科室要立即转变角色定位、转换工作模式、再造工作流程,以正副市长为中心组建专项团队,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对项目审批落地实行全链条跟进,切实发挥好承上启下、统筹协调、参谋辅政作用。针对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保障工作,实施专项督查考核,通报表扬先进,督促整改堵点,促进部门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局牵头)
二、建立容缺办理、并联审批机制。构建以压缩审批时限为导向的审批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行“容缺审批”,公布容缺审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明确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和承诺书模版,实现行政许可事项80%适用容缺办理。推动珠海市政务服务大厅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通容缺审批系统、工程建设审批系统、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办事线上“一网通办”。推动涉工程建设项目政务服务事项并联审批、集成办理,建立市区两级、部门之间审批服务联动机制,推动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企业获得感强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实现审批事项“一个入口、一张表单、一套材料、并联审批”,全流程在线办理。(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
三、建立涉企快速服务网络。再造涉企“一站式”政务服务网络,在“珠海政企通”平台基础上,优化建设覆盖PC端和移动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涵盖涉企政策一站式精准推送、政企双向即时互动沟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功能。在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各专业服务分厅设立“不能办”兜底窗口,集中受理企业遇到的“没人办”“不能办”事项,限时提供解决方案。聚焦链主企业和行业优质企业,专人对接、上门服务、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发展所需和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试点建立“阳光代办”机制,为企业政策申报分类提供个性化辅导、代办服务。(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牵头)
四、建立重大项目落地服务专班机制。实施招商引资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项目洽谈对接、评估决策、落地保障、联络服务、考评激励等机制,整合优化已签约促动工促投产项目跟踪服务全流程,出台重大项目落地标准化步骤,落实项目首接首谈单位一跟到底工作机制,组建土地、融资、能耗、环评、人力资源、政策兑现、一站式审批及兜底服务等工作专班,提前谋划重大项目洽谈、落地、投产等环节的服务保障工作,各审批服务部门主动上门服务、限期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加快落地投产、达产见效。(市招商署牵头)
五、建立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成立市级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对相关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管理,从源头上压减无效低效支出,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坚持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和部门职责不变,将相关审核环节优化整合,结合绩效评估工作前置开展,做到评估意见结果互认,提高项目审批综合效率。各区(功能区)参照成立事前绩效评价专责机构,形成市、区联动格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局牵头)
六、建立市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工作机制。成立市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推进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用地保障、资金、工程审批、政策争取和沟通联络工作专班,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服务机制,多渠道解决项目土地、资金问题,切实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实现“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同时成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工作专班,重点提高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专项债项目的储备规模和质量,提升获批项目数量和债券规模,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配套设施的资金保障力度。(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牵头)
七、建立完善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大力开展新一轮产业用地整备提升行动,清理闲置低效用地,盘活超期未建用地,试点示范推进工业区连片改造升级,动态整备一批满足项目快速落地基本条件的连片可开发用地,并经论证统一组织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等评估,为产业项目落地提前问诊。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全面实行弹性年期出让,鼓励以租赁方式使用土地,大力推进先租后让方式使用土地。(市自然资源局牵头)
八、逐步建立财政补贴免申报主动兑现机制。完善珠海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市、区两级财政补贴政策“一张清单”公布、“一网式”办理和监管,企业“零跑动”申报财政扶持资金、掌握申报进展;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按照“服务、指南、流程、材料、时限”五个标准化要求,优化财政补贴申报及审核环节,减少资料填报需求,提升申报及审批效率,加快资金兑付。对符合产业、人才方面非竞争性财政补贴政策条件的,进一步简化政府内部资金审批流程、优化申报办法,探索建立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等快速兑现方式。(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
九、建立市和区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的产业扶持机制。原则上由市级负责制定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引导方向和项目进入门槛,将市级普惠性产业扶持资金调整为奖励资金,根据各区(功能区)产业发展考核结果给予奖励;区级结合实际精准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落实扶持资金来源,对接企业并兑现政策,扶持产业加快发展。(市财政局牵头)
十、强化产业项目履约监管机制。全面落实项目监管协议制度,工业用地出让一律签订制式项目监管协议,明确建设时点,单位用地产出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税收强度指标及违约责任,并向工信、招商部门报备。试行用地不动产权分阶段标注管理,新拍工业用地标注为建设期用地,项目经验收达产后,取消产权证上建设期标注。因企业原因造成用地闲置的,严格按规定实施无偿收地;除此以外,如项目不能兑现监管协议约定义务的,可按出让价收回土地。细化低效用地标准,对企业单位用地产出低于限额且限期内未予整改的,列为低效用地,采取兼并重组、资产转让、二次招商等方式分类清理盘活。(市招商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牵头)
各牵头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即时启动流程再造具体工作,坚持边探索边完善。市政府办公室根据各个具体项目运作情况进行“实操督办”,不再简单审定书面流程,以“快节奏”“高效能”的实际效果检验各部门的工作机制。